前節中提到過人體中的鈣質百分之九十九都存在骨骼與牙齒,鈣質是促成骨骼成長重要的成分之一,人體的骨骼會隨著軀體的成長而成長,關鍵就在於骨骼具有順應性,它能夠順應肌肉組織機械式的壓力塑造而塑造;而血液中的鈣質、荷爾蒙和其他生物物質的頻繁進出骨頭,卻是使其產生可塑性最主要的因素。

在年輕成長階段,或經常保持運動的狀態下,積存在骨頭裡的鈣質比流出去的多;但當年歲漸長,尤其是五十歲以後,流失的比積存的多,骨質疏鬆的危機就出現了。 鈣質在骨頭與血液間不斷的流動往來,並不僅止於骨骼的需要,它同時也滿足其他組織器官的需要,例如肌肉正常收縮和血液凝血作用的平衡都需要鈣質參與,當血液中的鈣質不夠時,骨骼就會被迫釋放出一些鈣質補充需求,如果這種需求不斷發生,那麼骨骼缺鈣將是必然的結果。

其實,要擁有健康的骨骼並不是一件難事,只要注意維持正常體重、攝取足量的維生素D與鈣質就一切搞定。 不要讓自己過肥或太瘦,應該是可以控制的。 而維生素D主要來自陽光,對生活在亞熱帶與熱帶的台灣人民而言,想要不曬到太陽還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相對的在獲得維生素D的滋養上照理不會有太多的困擾。 然而奇怪的是,寶島人民對鈣質的吸收卻幾乎是人人不足、個個不夠,為什麼?

  • 食物中含鈣質最高且最容易被人體吸收的是牛奶類的奶製品,牛奶中鈣質吸收率約為百分之五十,魚和貝類是百分之四十到四十五,蔬菜和海藻類約為百分之十五到十八。 然而,國人患有乳糖不耐症的人口卻相當多;換言之許多人都有喝牛奶立刻瀉肚子的毛病,為了避免腹瀉而拒喝牛奶的大有人在。 另外,台灣地區因為信仰和宗教戒律不飲食奶蛋的素食者不在少數,這些素食者如果沒有適當的鈣質補充,幾乎都是骨質疏鬆症的高危險群。
  • 國人對食物營養鏈之間的生剋關係不太注意,總以為有吃就好,不太注意食物營養成分之間的消抵作用,例如將含鈣食物和阻礙鈣質吸收的食物一同進食,致使負負得正,有吃跟沒吃一樣,像雖然喝了牛奶但卻同時吃菠菜、甘藍菜等含有草酸的蔬菜;或飯中吃了綠色蔬菜但飯後隨即服用鈣片,許多媽媽都是這樣餵孩子,其實補充鈣片的目的只在於減緩骨質流失的速度,但對增加骨密度卻無任何效果。 因此,如果希望能夠在飲食中攝取到足量的鈣質,一定要注意食物間的搭配,如綠色蔬菜應該與蛋類相搭進食。 同時,利用烹調促進鈣質吸收,例如將動物性食物與植物性食物搭配煮食,像小魚荇菜就是很補鈣的。

三、喝太多的咖啡、巧克力、可樂、碳酸飲料、茶會增加鈣質隨尿液排出,抽菸和酗酒都會加重腎臟鈣質的析出,口味重,吃太鹹,過多的鹽份會抑制鈣質吸收。 攝質過量的纖維質或含磷的加工食品如碳酸飲料,不但會降低鈣質吸收,同時還會增加鈣質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