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內的駭客——病原菌

我們日常生活的空間其實是一個充滿各種生命的生態宇宙,無論是眼睛可以看見或看不見,體內或體外,白天或黑夜,寒冷或炎熱,各種生命形式無時無刻不存在,其中最多的是被稱為「微生物」的龐大族群,其數量之大有如恆河沙數。

大多數的微生物對人體無害,但有少部分會對人類產生致病或致命的影響。這些可怕的致病微生物被稱為「病原菌(pathogens)」,可以再細分為細菌、病毒、真菌、原蟲和寄生蟲等類。

當這些小小小東西進出穿透人體的自然屏障而進行繁殖時,身體就會發生感染症狀,例如發燒、潰爛等等;感染可以是局部的,也可以是全身性的。 為了對抗感染,人體會發展出許多防禦與自衛機制,免疫系統與免疫反應正是其中一種。免疫系統是一群由細胞、器官和蛋白質所構成的防禦指揮系統,它們可以辨認出外來的異質性蛋白質,也就是所謂的「抗原」,並且藉由產生反應以殲滅入侵者。

 

免疫系統是由許多器官共同組成的

免疫系統既然被稱為是「系統」,顯然不會是一種或一組器官而已,它其實包含了許多器官,例如血管、淋巴管、淋巴腺、骨隨、扁桃腺、胸腺、腺樣增殖體、脾臟、小腸、盲腸。前文說過免疫系統是人體防禦機制的一部分,所以負責防禦機制的各種器官,就是免疫系統能否發揮功能的重要防線,它們包括呼吸道、皮膚、鼻子、眼淚、唾液、胃酸、腸道內的保護性益菌等等。

 

免疫系統依靠「激活」產生指揮與防禦作用

當人體被特定的病原菌感染時,免疫系統就會立刻被激活,以保持人體對抗未來同一種病原菌的持續擴張感染。 因為感染而產生的各種症狀,其實就是身體防禦機制在免疫系統指揮下與病原菌戰鬥的結果。 所以,免疫系統在人體的整體防禦機制中,有如作戰司令部,它必須快速的辨認出入侵份子是否為恐怖份子,同時發出必要的作戰指令,協調指揮快打部隊進行防禦與攻擊。

血液中的白血球軍團與抗體,在免疫系統抗擊作用中發揮重要的關鍵角色,例如一種被稱為「B型淋巴球」的白血球會產生循環於全身的抗體,來對抗入侵的病原菌,造成病原菌的弱化,接著這些壞傢伙就會被另一種白血球吞噬細胞所吞滅。

免疫系統具有記憶性,若某人的免疫系統曾經被某種特定感染源激發過,當再次面臨相同染時,他的免疫系統就會快速回應。反之。 如果不曾有過經驗,當人體暴露在該感染源下時,這時免疫系統的反應就會需要更多的時間,甚至有可能導致病情惡化。 例如發燒就是典型的免疫反應機制,當人體受到感染時,吞噬細胞會釋放出一種稱為「第一型白間質」的化學物質,這種物質會將腦部的人體體溫調節中樞設定在較高的溫度,因此腦部就會下達命令,集中能量以使體溫增高,身體因而產生寒顫症狀,而這就是發燒時既發熱又寒顫的原因。

 

未被定論的「自體免疫疾病

長期以來,醫學界一直將某些特定的疾病,如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多發性硬化症、乳糜瀉,甚至第一型糖尿病等等約80種症狀,稱之為「自體免疫疾病(AID)」,這類病症是因為人體免疫系統被某種特定因素所擾亂繼而叛變,因而將身體的某些部位或某種反應視為入侵者,進而發起連串攻擊所導致的可怕症狀。 這個說法雖然在醫學界已有相當時間,甚至被當成某種不明病因的掩飾理由,藉以規避必要的醫療責任,但由於缺乏一致性的明確理論和科學驗證,所以自體免疫錯亂是否真的是某些罕見疾病與怪病的真正致病原因,至今依然是未定論。

目前有一種新的科學說法,所謂的自體免疫疾病,至少其中有相當部分的疾病,其實是來自於一種被稱為「EB (人類皰疹病毒第四型,其拉丁語為 Epstein-Barr virus,縮寫EBV,又稱為EB病毒)」的特定病毒群攻擊所致,而非出於人體免疫系統的自我錯亂。 換言之,AID並非人體本身作戰司令部的叛亂行為,而是外力恐怖份子潛伏作亂的結果,不過這個假設也仍然還在持續驗證中。 臨床上,從傳統自體免疫疾病AID的認知角度進行診治,甚為普遍的紅斑性狼瘡和類風溼性關節炎治癒效果仍然有限,而若從EB的角度對治卻有明確的成效出現,這也是何以EB病毒對人體免疫系統攻擊的驗證越來越受到重視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