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亞咖啡大部分來自烏干達

喜歡非洲咖啡的朋友大概沒有人不知道帶有強烈花香、微妙果酸、柔和佛手柑與檸檬味道的「耶加雪菲」,這隻屬於AA級的肯亞咖啡豆名聞全球,肯亞咖啡也因為出產精品咖啡豆而揚名立萬。

然而,大多數人可能不知道肯亞咖啡其實很大比例,是來自於隔壁鄰居烏干達所提供。原因是烏干達是個不靠海的東非內陸國,所以烏干達咖啡多年來極大比例都是經由肯亞出口;加上烏干達曾經內戰頻繁,致使世人對於烏干達咖啡少有聞知。

烏干達雖然是一個內陸國,但由於位於咖啡帶上,故氣候宜人土地肥沃,並擁有等豐富礦藏,英國殖民時期曾被稱為「非洲明珠」。二十世紀下半葉因連年內戰及錯誤政策,國家經濟遭受巨大破壞。近年來,迫於時勢不斷研議將與鄰國的肯亞坦尚尼亞蒲隆地盧安達南蘇丹共同組成東非共同體,甚至合議進一步併為東非聯邦。這六國國家中除南蘇丹外,其他五國都富產咖啡。烏干達是非洲最主要的咖啡出口國之一,全國25%勞動人口從事咖啡相關產業,家庭式咖啡小農高達50萬戶以上,咖啡生產以羅布斯塔種為主占比超過80%,阿拉比卡種只有10~15%。

 

烏干達咖啡的種植環境與地理特色

咖啡帶(Bean Belt)是指在地球緯度中,最適合種植咖啡的地區,其上下約介於北回歸線南回歸線之間,包括非洲的東非地區、亞洲的印尼及南亞地區、大洋洲的夏威夷地區、中美洲與加勒比海地區、南美洲的哥倫比亞與巴西地區,由於剛好形成一道環狀帶狀,故稱之為咖啡帶。

烏干達就是位於東非咖啡帶上,最好的咖啡大部分集中於北部的埃爾貢山區、布吉蘇山區與西部的魯文佐里山區。如同衣索比亞是阿拉比卡咖啡的原生地,而應用最廣的羅巴斯塔咖啡則是最早在烏干達發現的。烏干達至今已有超過100年的種植咖啡歷史,總產量居非洲第二,僅次於衣索比亞。同時,烏干達也是非洲少數致力於有機咖啡生產的主要國家。

烏干達的少量阿拉比卡咖啡主要產於埃爾貢火山陡峭斜坡上,由於山坡斜度過大,咖啡豆運送幾乎完全依靠驢子和人力運送。埃爾貢是一座由火山噴發形成的陡峭山脈,高度非洲排名第二,位於烏干達與肯亞交界處,坐落在非洲面積最大的維多利亞湖東北部(維湖比台灣本島大1.5倍)。已經是一座死火山的埃爾貢山被譽為是現代世界文明遺忘的伊甸園角落,這片神奇的土地,迄今仍保留著原始風貌,這裡既是狩獵、放牧的樂土,也是動物們的自由王國。山勢陡峭,多溪流瀑布,森林繁密,棲息著多種飛禽走獸,還有不少珍稀動物。

 

烏干達的當地生活與咖啡種植小農

烏干達在大航海時代曾經淪為英國的殖民地,直到1962年才獲得獨立,它擁有大量天然資源,包括肥沃土地、穩定降雨、物種多樣、礦藏與油源豐富,如果能夠充分發展,其富足程度幾乎可以養活非洲所有的人民,然而獨立之後,卻因政治動盪、管理落後、經濟持續萎縮,最終成為世界上最貧窮與最不發達的國家之一。

咖啡是烏干達最主要的出口農產品排名第一,大量的出口咖啡豆實際上是來自於多達五十萬戶的鄉村小農所栽種,每戶種植僅80~350株,由於種植產業規模狹小,因此咖啡小農很難依靠咖啡豆種植改善生活,然限於政府政策又不得不種,這也是烏干達咖啡不得不長期依賴肯亞出口與管理的原因。

 

改變東非命運的台灣力量

在長期紛亂與處於艱困生活壓力下,最大的受害者是鄉村間窮困的居民,尤其是婦女與兒童。孩子們因家貧無鞋可穿深受沙蚤傷害,導致腳腿被啃噬長期潰瘍而截肢者多不勝數。

為了幫助這些赤腳受到沙蚤攻擊的兒童避險、提供孩子們基礎教育機會、改善婦女健康、住屋環境與排污條件、活化與改善社區經濟,台灣一群非營利組織人士、社會企業家及公益學者特別親赴烏干達現場,協助當地居民改善惡劣環境與經濟。同時也以在台銷售和消費的方式,間接增加咖啡小農的收入,強化烏干達政府與合作社重視鄉村農民的努力。

源於埃爾貢火山帶的「大裂谷咖啡」就是其中的努力之一,除了每包大裂谷咖啡豆原料都採購自烏干達,也會將實際市售中5%直接回到烏干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