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宗教修行者經常以閉關斷食方法作為砥礪心志的磨練手段外,還有很多人都鼓勵斷食,例如推廣排毒養生的醫事保健人員、從事塑身減重的美容業者、喜歡心靈靜修的瑜珈者、營養顧問等等,這意味者「斷食」其實是一件可行並有助於改善健康,甚至具有療效作用的保健手段。因此「間歇性斷食」很長時間在許多方面都被極力推薦,甚至在減肥或減重的努力上奉為圭臬。然而所謂的「間歇性斷食」具有非常嚴謹的理論、執行做法和必須遵守的規則,並非直接隨心所欲的以不吃不喝作為減肥手段。

事實證明,凡是以斷食飢餓方法減肥的反而越減越肥,為什麼呢?

 

細胞們的搶食大戰

人類的身體,是由大約30~60兆顆細胞個體所組成的多細胞生命體,人如果是活著,則每一顆細胞也都是一個活體。這些細胞跟人體一樣都需要定量的進食,尤其根據動物生存法則,有得吃時當趕快吃,因為下一頓餐食不知何時可以進得了口。人類花了約30~40萬年才演化出今日的行為與習慣,並根據生存演化法則造就成現在的模樣,而穩定飲食正是人類現代化的重要成果之一,其中一個重要關鍵就是生活中的飲食無虞。

但當這個看似穩定的習慣被「斷食」突然破壞,食物不再能穩定獲得,這時人體中所有負責進食與營養吸收的細胞都會高度警覺,若有飲食進入,為生存需求,細胞們便展開極大程度的搶食囤積。於是不特定的斷食,成為人體龐大細胞群的生存之戰;斷食之後的復食與心理補償作用,則導致更大量的脂肪轉換與囤積,這就是不當斷食減肥越減越肥的主因。

 

食慾與飢餓感的控制中心

食慾與飢餓是一組連動的生理感受機制,所謂食慾是指身體進食時的愉悅感覺;飢餓則是當身體需要食物時一種不愉快的感受。兩者藉由連動作用,身體因此建構出一個具有必須定時進食的有效系統,用以監控進食時間與飲食的攝取量。

活動性強的人,可以攝食比較多的食物而不至於在體內以脂肪方式儲存多餘能量;活動量較少的人,則相對進食減少。由於人類是動物,必須維持身體能夠有效防衛與逃跑的天生保護機制,因此生理反應上必須能夠自然的進行必要管控,以達到身體平衡;但當這種機制受到破壞時就會導致行為上的偏差,例如因飢餓感亢奮而致不斷進食,肥胖終成為必然結果。

食慾與飢餓感的控制中心是位於眼球器官直後方的腦內下視丘,當血糖濃度下降時,下視丘會受到刺激而產生神經衝動,這種衝動會由迷走神經將訊息傳達到胃壁上,導致胃壁收縮觸發消化液分泌,繼而產生飢餓感。飢餓感的發生有兩種狀態,一種就是血糖降低所導致的預期中飢餓,例如一日三餐的攝食定時點,也就是吃飯的時間到了。另一種則是因受到特定情況影響所產生的飢餓刺激,例如美食當前色香味刺激,或受某種情緒強烈左右而暴食。下視丘的食慾飢餓反應是一種非常動物性的生理機制,故而因為貪食而致肥胖也常被解釋為是一種缺乏自制力的心理缺陷。

相對於下視丘主管飢餓感的發生,大腦的邊緣系統則同時存在者一個飽食中心。邊緣系統主要負責調節身體的自主功能與情緒管理,因此飽食中心可以阻斷飢餓感,藉由發出有關飢餓已經被滿足的訊息,進而阻止身體繼續飲食。因此,如果能夠有效的促動飽食中心,就能夠快速、有效的減肥。

 

想有效減肥就要正常進餐

人體肥胖本質的成因有二個,一個是因脂肪堆積所形成的肥胖,另一個則是因代謝不良所造成的痰腫。兩者的外觀都是全身臃腫四處堆積,但是肥胖者的脂肪堆積捏握觸之結實而有彈性,但痰腫者則是一身軟爛稀鬆如泡水棉襖。脂肪是油脂,所以必須依靠運動燃燒才能逐漸消化掉;而痰腫卻是積存難消的液態廢物,唯有透過代謝強化才能將它排出體外。

二者成因不同,減肥的方法也截然不同,要想成功減肥,就要先弄清楚自己身上積存的到底是脂肪?還是痰飲(濃稠之飲謂之痰,清晰之痰稱為飲)?別傻傻搞壞身體,才真是得不償失。

要想有效減肥,不定時之隨意斷食是非常不妥的方法,正常進食與持之以恆的適量運動才是成功減肥的關鍵,因為唯有正常飲食才不會造成體內細胞的恐慌而瘋狂囤食,也才不會因為胡亂斷食而傷害身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