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敏也是一種免疫防禦機制

進入21世紀後,人類就不斷面臨各種可怕汙染的壟罩式壓迫與全球性侵襲,這些災難來自於自然環境、大氣環境、食物安全、潔淨飲水等等受到人為高度污染的現實狀態在這些污染中還包括那些無法計數的微生物群,因此人類身體必須要有一個可以自我保護的有效防禦機制,而身體中用以抵禦外來微生物及各種汙染源入侵,並破壞其可能產生毒素的能力,就稱為「免疫力(immunity)」。

過敏(allergy)可以視為是人體防禦機制中的一環,它發生的機轉,是當人體在接觸環境中對一般人影響不大的過敏因子,所引發的一種「超敏反應現象」,例如流鼻水、眼睛癢、皮疹、過敏性鼻炎食物過敏蕁麻疹異位性皮膚炎哮喘全身過敏性紅腫反應,甚至呼吸困難等等。它的嚴重性雖沒有強到像病毒或其他病原菌入侵所造成的傷害,卻可以讓免疫系統感應到一種可能的新威脅,繼而建立必要的反應與防衛機制。

 

常見的過敏原與起因

生活中常見的過敏原,可能來自於食物(如蚌蜆蝦蟹等海鮮類)、花粉稻麥芒絮等植物飛飄物、某些金屬粉塵、某些特定食物(如乳製品或堅果)、蚊蟲叮咬、石化產品或揮發性劑品、藥物,甚至PM2.5等等。過敏現象有可能只是輕微的不適(例如流眼淚或流鼻水);或可以忍受的皮膚紅腫癢痛(例如風疹塊);但也可能會造成極為嚴重的過敏症狀(例如氣管腫脹呼吸困難),症狀的發展與嚴重程度取決於過敏者的生理遺傳和所處環境。

過敏的原始機制,是因為「免疫球蛋白E抗體」(人體免疫系統的一部份)希望與過敏原結合,藉此釋放出組織胺等引起發炎的化學物質,用以隔離抗原所產生的毒素,這個反應機制有可能因為免疫系統反應過激,導致出現新的狀況。過敏的確診,通常是根據病患的醫療史進行判斷,例如發病病歷、飲食紀錄等等,特定病例同時必須加上皮膚或血液檢驗等進一步的判定。如果檢驗結果呈陽性反應,即表示所檢驗的過敏原就是引發過敏的單一物質;如果是陽性,但在診治後依然發生過敏反應,則表示過敏並非單一物質引發,可能是多種源頭所致,這時就必須做更全面性的篩檢。

 

四型症狀與治療方式

臨床上,過敏反應可以分為四型:第一型為即發性過敏反應(也叫IgE介導型過敏反應),第二型是抗體依賴性細胞毒殺過敏反應,第三型是免疫複合體媒介過敏反應,第四型是延遲性過敏反應。治療的方法,包括選擇性避開已知過敏原、使用皮質類固醇抗組織胺藥,嚴重過敏時則需要用靜脈注射腎上腺素

幼兒通常比較容易出現過敏症狀,但隨著年齡增長、個體自我免疫力提升,過敏症狀會逐漸減輕或消失。在醫療診治上,「逆向操作」是常用的方法之一,也就是在無害的狀態下,將過敏者暴露在常見的過敏原下可以產生免疫抗體。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曾經於1997~2011年間針對18歲以下兒童及青少年進行調查,發現各年齡組間食物過敏患病率並無顯著差異,而且皮膚過敏會隨著年齡增長而下降,呼吸道過敏則隨著年齡增加而增加。這個現象表示,某些過敏症狀會隨著年齡改變而消失,但有些症狀的延續與擴大則明顯與環境有關。

 

有趣的過敏原免疫療法

在日常生活保健中,有一種「過敏原免疫療法」,就是將過敏者逐步暴露在越來越大量的過敏原下。這種處理模式常應用於某些特定的過敏症狀,例如對某種堅果或海鮮食物過敏。作法是將可能導致過敏的食物減量,減到不會發生過敏反應的量為止,並就該微量持續飲用,然後再按時逐量增加(但仍以不引起反應為主),如果發生排斥狀況立即退回原先不反應的量持續適應,如此反復直到完全不會有反應為止。當身體不再對某種特定過敏原發生反應時,即表示身體的防禦機制已經具有能夠充分適應與處理該過敏原物質的抗體與能力了。

但請注意,此種方法原則上適用於一般的「食物性過敏」,絕對不適合應用於「污染性過敏」,如果發生汙染性過敏請務必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