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秘是一種腸道症狀,或是以便秘為主要症狀的一種腸功能綜合症,可能包含一組疾病,而非單指某種特定的病態。每個患者對便秘的感受與描述不相同,常見的說法有排便費力、糞便硬結、排便不乾淨、排便頻率減少,或是大不出來、嗯嗯困難……等等。

 

便秘是怎麼發生的?

直腸是脊椎動物大腸消化系統的最後一部分,作用是從大腸剩餘的可消化物質中,吸收出最後的水分和電解質,然後將剩餘無用部分形成「糟粕」,也就是糞便,暫時儲存在直腸中,最終排出體外。而當大腸或直腸肌肉無法正常蠕動運作,以致糞便無法如常排出體外,就會在腸道內形成不同程度的嚴重堵塞。

排便是一種神經反射過程,直腸在正常情況下是空的,當腸道運動將糞便推進直腸時,直腸內的壓力會升高到3.7KPa,此時就會刺激直腸壁內的感受器,進而引起一連串的神經衝動,因而促使腸壁肌肉產生類似痙癴抽搐的前後蠕動推擠,最終促使糞便排出肛門。排便時大腸縱肌的收縮力很重要,縱肌收縮不但可以幫助大腸腸道縮短,調整結腸遠端與直腸間的角度,還能提高腸內壓力,促使排出動作持續進行。

 

便秘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造成便秘的原因其實很多,以下任何單一因素都可能促成便秘的成行,有些人甚至是多因素合併所使然。

  • 生活習慣驟然改變:如假期出外、國外旅遊、居家變遷或服役當兵。
  • 年齡差別:年長者通常比年輕人容易便秘,因為年長者腸道蠕動較無力。
  • 生病與長期服藥:是重要影響因素之一,甚至便秘本身就是用藥的副作用。
  • 習慣性或職業性的壓抑便意:如職業駕駛、櫃台客服、工作緊張繁忙等。
  • 懷孕或更年期期荷爾蒙變化:孕婦便秘與腹腔壓力和如廁不便有關。
  • 服用藥物副作用:包括制酸劑如胃酸錠、強效止痛藥如嗎啡及抗抑鬱藥。
  • 特定疾病:如帕金森氏症或糖尿病都會有便秘的併發症狀。
  • 飲食習慣不良或偏食:長期不喝水不吃蔬果,導致體內乾涸水解不足。

 

便秘的自我診斷

如何判斷自己便秘了呢?在未服用任何滑腸劑品或瀉藥情況

下,於過去12個月中的任何12周內至少出現下列兩種情況者:

1、每周排便少於3次。

2、糞便硬結致使排便不易或困難 。

3、排便時感覺排不乾淨,常有餘留感。

4、排便時感覺甚為費力,甚至需要手指輔助。

 

如何判定便秘程度

根據布里斯托大便分類法,排便的進行式可以依光譜排比分成七種形狀,第一型是粗顆粒狀(因此不易通過肛門排出)、第二型是芭蕉狀且表面有凹凸、第三型是香蕉狀但表面有龜裂、第四型是香蕉狀或黃鱔狀且表面光滑、第五型是塊狀但斷邊光滑且柔軟(故容易排出)、第六型是粗糙蓬鬆塊狀或粥糊狀、第七型是泥水狀且無固體塊,甚至呈液態狀。

在第一型至第七型的光譜帶上,第四型為正常,也就是理想的排便狀態,越趨右者即為便秘如第二型、第一型,越趨左者則為類腹瀉或腹瀉如第六型、第七型。從中醫角度判別,凡便秘(第一型)或腹瀉(第七型)都是腎力不足難以固攝的結果,只是排出物形狀不同而已。

 

理想的排便狀態

什麼才是理想的排便狀態,下列四個觀察提供參考:

1、硬度:糞便不太硬也不過軟,最理想的是香蕉狀條型(第四型)。

2、排量:與前一日所吃食物量相比,排出量如果明顯過少,即使有排便,仍應視為便秘,至少堵塞不出的積滯已經發生。

3、味道:如果有刺鼻臭味,表示腸相紊亂。因為糞便不一定都是臭的,尤其是若排完便後還放臭屁,表示大腸中依舊有殘留。

4、清爽:排便後覺得「神清氣爽」是衡量有沒有排乾淨的基準。如果沒有舒暢感,即使有排便仍可視為是便秘。換言之,唯有排出幾乎沒有         什麼味道的香蕉型糞便,且每次都能順利排出一定量,才叫順暢排便。

 

如何緩解便秘

要想緩解或避免便秘,首先要清楚糞便的構成。人類糞便裡包含脫水後未被利用的食物剩餘物、無機物、脂肪、蛋白質、未消化的纖維、死亡細胞或體內各類細菌的屍體,以及水分。乾涸硬結的糞便之所以缺乏水份有二個原因:一是少喝或甚至不喝水,二是因為缺少水分的附著物(如纖維),而導致水分無法在糞便中留存。

有便秘症狀的人十有八九都不太喝水,還有就是蔬果食用量有限,甚至難得吃青菜,以致腸道內纖維量不足。因此,喝夠身體所需要的水分,飲食足量的蔬果是改善便秘的第一步。其次,保持腸道健康的蠕動推進作用,適時安全的透過輔助方法促進腸道蠕動,例如多吃蜂蜜、山藥或飲用能確保暢通的機能性咖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