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節炎就是指某種影響人體關節的病變炎症,總的來說,任何形式的關節炎都會有關節痛、發紅、腫脹、僵硬、活動能力與範圍限縮等等。根據發炎症狀區分,可以分為非發炎性關節炎(例如退化性關節炎)、發炎性關節炎(例如類風溼性關節炎、風溼性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痛風性關節炎等)。若是根據發炎受犯關節數目,可以分為單一性發炎性關節炎例如(痛風)、多發性發炎性關節炎(例如類風溼性關節炎、乾癬性關節炎)等。

 

關節的位置

要想了解關節炎,就得先弄清楚關節是甚麼?在人體的骨骼結構中,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骨骼的連接點就稱為「關節」,包裹住兩個骨骼末端的纖維索叫「韌帶」。不同的關節有不同的活動範圍,關節的活動是經由滑液來潤滑進而產生行為,此類關節稱為「滑液性關節」,例如肩、髖、肘、手指等處。另外一種不具活動性的關節稱為固定關節,固定關節的骨骼與骨骼間,經由很細的纖維組織緊密連接,因而形成一種鋸齒狀的關節,又稱為骨縫(例如頭顱的骨縫)。介於滑液性關節與固定關節間,還有一種活動範圍很小的輕微活動關節,例如腿部的腓骨和脛骨,或是脊椎間的椎關節,雖然活動範圍有限,仍可依靠韌帶維繫骨骼間的連接與活絡。

不同的關節會遭受不同的傷害,因此各種類型的關節炎在症狀、破壞形式、致病因子和成因自然也都不一樣,也不具一致性,例如退化性關節炎就不會發生於頭顱的固定關節處。因此在關節炎的對治上,必須清楚判明該關節症狀的類型、位置、範圍、致病因子等,而非墨守成規的一視同仁。

 

關節炎的好發狀況

大體而言,非發炎性的骨關節炎好發於中年人與老年人,平均受犯年齡是55歲,男女比率為一比三,女性較男性容易罹患骨關節炎。骨關節炎好發之處包括脊椎、髖關節、膝關節、足趾基部關節、手指末端關節等。骨關節炎會引起關節僵硬、疼痛和活動限制,疼痛感通常於夜晚特別劇烈,而且關節活動時會有劈啪的破裂聲。

發炎性關節炎的病痛影響則與骨關節炎不同,以類風溼性關節炎為例,除了發炎、疼痛與僵硬等症狀外,還會有明顯的關節變形,其炎症甚至會侵犯關節以外的組織。目前對類風溼性關節炎並無有效的治癒方案,治療目標在減輕症狀、避免關節變形、維持關節穩定度與活動力。藥物治療則可控制發炎、減輕疼痛或促成疾病間歇(具有循環性的發作狀態)。適度運動可以保持關節的穩定度和活動力並維持身體健康。另外,手術治療是常用手段,目的在放鬆關節周圍緊縮的肌腱、清除發炎的滑膜組織、切除受損的關節軟骨或置換已失去功能的關節。

 

關節炎的保健

由於關節炎屬於無法徹底根治的常見疾病,目前的醫學治療大多都是以緩解或降低關節炎發作為目的,其中包括避免關節過勞、減輕關節負擔、調整患者心態、培養生活情趣、進行溫和的運動、保持日常活動等。症狀發作時可以進行熱療、水療、服用醫師處方非類固醇消炎藥或是阿斯匹靈,當然也可以透過適當的飲食改善症狀,或補充必要的營養製劑。

要想在飲食上有效管理關節炎,建議多吃大蒜、洋蔥、西洋芹、中國芹、元荽、檸檬等具有抗發炎效應的食材,另外新鮮蔬果、全穀類、豆類、家禽類瘦肉、冷水魚,及健康油脂如橄欖油、堅果、種子或酪梨都會有很好的效益。至於應該避免的食物有精緻白麵製品、米飯、含糖食物如餅乾糕點、各種軟性飲料、肥肉及全脂乳品。

日常預防關節退化或關節發炎,應該多攝取:

一、維生素C:如柑橘、奇異果、莓果、甜椒、十字花科蔬菜如花椰菜。

二、維生素D:如魚類、奶類及乳製品、雞蛋、豆漿、菇蕈類。

三、肉類蛋白質:如雞肉、魚肉、牛肉、火雞肉。

四、每天固定補充6~8杯白開水(約600~1200CC)。

五、適量的膠原蛋白,最好是屬於營養製劑型的膠原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