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Ben

主頁Dr.Ben

About Dr.Ben

該作者尚未填入任何詳細資訊
So far Dr.Ben has created 549 blog entries.

你今天便秘了嗎?

By |2019-04-02T15:48:31+08:0013 2 月, 2019|

便秘是一種腸道症狀,或是以便秘為主要症狀的一種腸功能綜合症,可能包含一組疾病,而非單指某種特定的病態。每個患者對便秘的感受與描述不相同,常見的說法有排便費力、糞便硬結、排便不乾淨、排便頻率減少,或是大不出來、嗯嗯困難……等等。   便秘是怎麼發生的? 直腸是脊椎動物大腸消化系統的最後一部分,作用是從大腸剩餘的可消化物質中,吸收出最後的水分和電解質,然後將剩餘無用部分形成「糟粕」,也就是糞便,暫時儲存在直腸中,最終排出體外。而當大腸或直腸肌肉無法正常蠕動運作,以致糞便無法如常排出體外,就會在腸道內形成不同程度的嚴重堵塞。 排便是一種神經反射過程,直腸在正常情況下是空的,當腸道運動將糞便推進直腸時,直腸內的壓力會升高到3.7KPa,此時就會刺激直腸壁內的感受器,進而引起一連串的神經衝動,因而促使腸壁肌肉產生類似痙癴抽搐的前後蠕動推擠,最終促使糞便排出肛門。排便時大腸縱肌的收縮力很重要,縱肌收縮不但可以幫助大腸腸道縮短,調整結腸遠端與直腸間的角度,還能提高腸內壓力,促使排出動作持續進行。   便秘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造成便秘的原因其實很多,以下任何單一因素都可能促成便秘的成行,有些人甚至是多因素合併所使然。 生活習慣驟然改變:如假期出外、國外旅遊、居家變遷或服役當兵。 年齡差別:年長者通常比年輕人容易便秘,因為年長者腸道蠕動較無力。 生病與長期服藥:是重要影響因素之一,甚至便秘本身就是用藥的副作用。 習慣性或職業性的壓抑便意:如職業駕駛、櫃台客服、工作緊張繁忙等。 懷孕或更年期期荷爾蒙變化:孕婦便秘與腹腔壓力和如廁不便有關。 服用藥物副作用:包括制酸劑如胃酸錠、強效止痛藥如嗎啡及抗抑鬱藥。 特定疾病:如帕金森氏症或糖尿病都會有便秘的併發症狀。

抗生素非消炎藥

By |2019-02-11T16:37:25+08:0012 2 月, 2019|

「您的用藥裡面有抗生素,記得7天份的療程都要確實吃完喔!」王奶奶一直牢記藥師的提醒,但卻不太明白,抗生素就是消炎藥嗎?抗生素該如何正確服用?吃多了會不會傷身體呢?對此,食品藥物管理署(以下簡稱食藥署)邀請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藥劑科余芝瑤藥師,為大家解答。 請大家要明白,一般俗稱的消炎藥不是一種特定藥物,很多藥物都可能被歸類是「消炎藥」,而最常被當作消炎藥的包括:抗生素、類固醇及止痛藥。發炎不單只有細菌性感染才會引起,但只有細菌性的發炎,或懷疑是因為細菌感染時,才需要使用抗生素,像感冒多半是病毒引起,很可能跟細菌感染無關,就不需要使用抗生素。 抗生素是藉由殺死細菌來減輕感染部位的發炎反應,但對其他的發炎並沒有效果,因此「抗生素不等於消炎藥」。正確使用抗生素,可以降低細菌產生抗藥性,有效控制感染症狀。有鑒於抗生素的抗藥性,對全球人類構成的威脅日益嚴重,世界衛生組織(WHO)呼籲,世界各國都應正視抗生素使用的問題,避免抗藥性繼續擴大。以下為抗生素的使用原則: 不自行購買:使用抗生素需經由醫師評估病情,而後開立處方。 不主動要求:抗生素是在細菌感染時才需要使用,不要認為抗生素多食無害,看診時也不要向醫生主動要求「加一點抗生素」。 不隨便停藥:抗生素的使用針對不同的細菌及病況,會有一定的療程。用藥後即使病情已有好轉,亦須服用完整個療程,避免產生抗藥性細菌。確實治癒感染情況後才可停藥。 服用抗生素時,若出現皮膚紅疹、搔癢或嚴重噁心嘔吐、腹瀉症狀,應立即停藥,並回診告知處方醫師或藥師。服藥時應與開水併服,避免果汁或其他飲品和藥物產生交互作用。如果忘記服藥,可馬上補服,然後依照下一次的指定時間,服用正常劑量;但若已接近下一次服藥時間,就不用再補吃,僅依時服用下一個正常劑量即可。 抗生素不等於消炎藥!這一點請大家牢記,唯有正確使用抗生素,才能降低國內抗生素抗藥性的比例,確保民眾的用藥品質與安全。     食藥署 藥物食品安全周報 第697期  

藥品保存常犯的3大錯誤

By |2019-02-01T15:09:13+08:0011 2 月, 2019|

夏天悶熱難耐,室內溫度動輒超過攝氏30度,在高溫、高濕、強光的環境下,可能會使家中存放的藥品發生改變,進而影響藥效。在高溫又潮濕的季節裡,藥品該怎麼保存才正確呢?食品藥物管理署(以下簡稱食藥署)彙整出保存藥物的三不原則。   1.不要放冰箱: 一般而言,藥品從冰箱取出後一遇到熱空氣,水氣便會凝結在藥品表面,導致藥品受潮變質,因此,除了特別強調須放在冰箱的藥品之外,其他藥品都不應放冰箱。除此之外,藥品放在冰箱,也非常容易讓孩童以為是食物,結果不小心誤食。 2.不要放車上: 由於夏季密閉的車內溫度可達50℃以上,若藥品放在車內,可能因高溫而變質。提醒大家,如需攜帶藥品出遊,切勿將藥品留在車內。 3.不要放口袋: 很多人將緊急救命藥放貼身口袋,以便必要時可迅速拿出,但是身上的體溫、擠壓也可能使藥品變質、影響藥效,最好是找合適的盒子盛裝藥品,並放在隨身包包,適當保存藥品,才能在情況危急時,緩解症狀。   藥品具有「避光、避濕、避熱」的特性,如果家中有防潮箱的話,可以把藥物放在裡面,若是放在室溫保存的藥品,在藥品說明書(仿單)上大都指示放置在30℃以下的溫度,只要依照指示妥善保存,就可提高藥品CP值(Cost–Performance Ratio)喔!     食藥署 藥物食品安全周報

討厭過敏?不如從瞭解它開始

By |2019-01-31T15:58:20+08:001 2 月, 2019|

過敏也是一種免疫防禦機制 進入21世紀後,人類就不斷面臨各種可怕汙染的壟罩式壓迫與全球性侵襲,這些災難來自於自然環境、大氣環境、食物安全、潔淨飲水等等受到人為高度污染的現實狀態在這些污染中還包括那些無法計數的微生物群,因此人類身體必須要有一個可以自我保護的有效防禦機制,而身體中用以抵禦外來微生物及各種汙染源入侵,並破壞其可能產生毒素的能力,就稱為「免疫力(immunity)」。 過敏(allergy)可以視為是人體防禦機制中的一環,它發生的機轉,是當人體在接觸環境中對一般人影響不大的過敏因子,所引發的一種「超敏反應現象」,例如流鼻水、眼睛癢、皮疹、過敏性鼻炎、食物過敏、蕁麻疹、異位性皮膚炎、哮喘、全身過敏性紅腫反應,甚至呼吸困難等等。它的嚴重性雖沒有強到像病毒或其他病原菌入侵所造成的傷害,卻可以讓免疫系統感應到一種可能的新威脅,繼而建立必要的反應與防衛機制。   常見的過敏原與起因 生活中常見的過敏原,可能來自於食物(如蚌蜆蝦蟹等海鮮類)、花粉稻麥芒絮等植物飛飄物、某些金屬粉塵、某些特定食物(如乳製品或堅果)、蚊蟲叮咬、石化產品或揮發性劑品、藥物,甚至PM2.5等等。過敏現象有可能只是輕微的不適(例如流眼淚或流鼻水);或可以忍受的皮膚紅腫癢痛(例如風疹塊);但也可能會造成極為嚴重的過敏症狀(例如氣管腫脹呼吸困難),症狀的發展與嚴重程度取決於過敏者的生理遺傳和所處環境。 過敏的原始機制,是因為「免疫球蛋白E抗體」(人體免疫系統的一部份)希望與過敏原結合,藉此釋放出組織胺等引起發炎的化學物質,用以隔離抗原所產生的毒素,這個反應機制有可能因為免疫系統反應過激,導致出現新的狀況。過敏的確診,通常是根據病患的醫療史進行判斷,例如發病病歷、飲食紀錄等等,特定病例同時必須加上皮膚或血液檢驗等進一步的判定。如果檢驗結果呈陽性反應,即表示所檢驗的過敏原就是引發過敏的單一物質;如果是陽性,但在診治後依然發生過敏反應,則表示過敏並非單一物質引發,可能是多種源頭所致,這時就必須做更全面性的篩檢。   四型症狀與治療方式 臨床上,過敏反應可以分為四型:第一型為即發性過敏反應(也叫IgE介導型過敏反應),第二型是抗體依賴性細胞毒殺過敏反應,第三型是免疫複合體媒介過敏反應,第四型是延遲性過敏反應。治療的方法,包括選擇性避開已知過敏原、使用皮質類固醇或抗組織胺藥,嚴重過敏時則需要用靜脈注射腎上腺素。 幼兒通常比較容易出現過敏症狀,但隨著年齡增長、個體自我免疫力提升,過敏症狀會逐漸減輕或消失。在醫療診治上,「逆向操作」是常用的方法之一,也就是在無害的狀態下,將過敏者暴露在常見的過敏原下可以產生免疫抗體。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曾經於1997~2011年間針對18歲以下兒童及青少年進行調查,發現各年齡組間食物過敏患病率並無顯著差異,而且皮膚過敏會隨著年齡增長而下降,呼吸道過敏則隨著年齡增加而增加。這個現象表示,某些過敏症狀會隨著年齡改變而消失,但有些症狀的延續與擴大則明顯與環境有關。   有趣的過敏原免疫療法 在日常生活保健中,有一種「過敏原免疫療法」,就是將過敏者逐步暴露在越來越大量的過敏原下。這種處理模式常應用於某些特定的過敏症狀,例如對某種堅果或海鮮食物過敏。作法是將可能導致過敏的食物減量,減到不會發生過敏反應的量為止,並就該微量持續飲用,然後再按時逐量增加(但仍以不引起反應為主),如果發生排斥狀況立即退回原先不反應的量持續適應,如此反復直到完全不會有反應為止。當身體不再對某種特定過敏原發生反應時,即表示身體的防禦機制已經具有能夠充分適應與處理該過敏原物質的抗體與能力了。 但請注意,此種方法原則上適用於一般的「食物性過敏」,絕對不適合應用於「污染性過敏」,如果發生汙染性過敏請務必就醫。

用對熱敷墊抗寒

By |2019-01-30T13:54:06+08:0031 1 月, 2019|

寒流一波波來襲,有些人會用熱敷墊來保暖,同時讓緊繃的肌肉放鬆,但您知道要設定在什麼溫度,又該如何正確選購適合自己的熱敷墊呢?食藥署為您細說分明。   何謂「動力式熱敷墊」? 動力式熱敷墊屬第一等級醫療器材,為利用電力轉換為熱能,可提供體表乾熱治療的醫療器材,它可在使用中維持一定之高溫。   「動力式熱敷墊」用法 在使用熱敷墊時,請注意以下「四要四不」原則。 四要原則: 要注意溫度:熱敷墊直接接觸皮膚表面時,溫度應設定於45℃以下;若是熱敷墊與皮膚間隔著衣服或者毛巾,熱敷溫度可調高至50℃。 要控制時間:進行熱敷的時間不能超過約15至20分鐘,否則可能會因為熱蓄積於體表而導致燙傷。 要小心位置:皮膚較嫩的部位(如脖子),對熱的耐受度較低,因此需要注意使用熱敷墊的位置,以免燙傷。 要注意電線:要注意電線是否破損及彎折,以避免電線短路引起火災。 四不原則: 不使用於嬰兒及對溫度感覺遲鈍者(例如孕婦、糖尿病患等)。 不於易燃環境下,或鄰近充滿氧氣及氧氣儲存設備旁使用。

採買年貨4原則

By |2019-01-29T15:42:17+08:0030 1 月, 2019|

每逢農曆春節,總是要吃些應景食品,許多擺在年貨大街上的魷魚絲、牛肉乾、堅果等各種餅乾糖果,食藥署提醒,消費者購買前應留意4原則。   散裝食品要標示品名、原產地:辦年貨、南北貨等散裝食品,都是秤斤論兩地賣,依據食藥署規定,只要是在超市、賣場、有實體店面的商家,販售散裝食品,都須要用卡片、標籤或是告示牌,清楚寫出「品名」及「原產地」向顧客自我介紹。 食品放置於保藏設備中:選購時可留意放置食品容器的衛生及周邊環境,例如:容器是否乾淨、食品是否分類堆放,建議最好選擇有加蓋的商家食品,周邊也應整潔無蒼蠅、蚊蟲等病媒,應該冷藏的食品,不直接暴露於空氣,確保食品不會變質。 拒買太鮮豔或有怪味的食品:很多人喜歡在購買散裝食品時先試吃,除了確認是否合自己的口味之外,更重要的是聞一聞是否有怪味,或是香氣太濃郁,同時還要用眼睛看,如果顏色過於鮮艷或太白,都有可能是異常狀況。此外,試吃之後產生的糖果紙、瓜子殼、牙籤等,記得放入垃圾桶,並與食品保持一定的距離,避免隨手亂丟造成髒亂。 注意店員的衛生習慣:店員在拿取食品時,也要仔細看看,工作人員的衣著是否整潔、有沒有戴口罩、手套,使用的包裝袋是否乾淨,負責任的攤商,會仔細留意每個販售細節,消費者採買時也應多留意,才能開心享用食品,共度平安春節。     食藥署 藥物食品安全周報 第697期  

人工淚液和洗眼液可以治療乾眼症嗎?

By |2019-01-28T15:21:26+08:0029 1 月, 2019|

近年來因三高年輕化、血管功能差、環境汙染等因素,使得乾眼症患者日益年輕化,而上班族長期待在冷氣房,或佩戴隱形眼鏡、壓力大、畫眼粧等因素,更易導致乾眼症或結膜發炎,除了點人工淚液補充水分之外,也可用「洗眼液」改善或治療眼疾嗎?食品藥物管理署邀請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陳瑩山眼科主任為大家解答! 人工淚液和洗眼液的成分有些不同,但都只能短暫改善乾眼症症狀,無法治療乾眼症。洗眼液最主要的成分是水分、讓眼睛感到清涼成分等,而人工淚液基本也是水,但還有黏稠的成分,可以讓水分附著於眼睛的時間久一些。前述產品如果含防腐劑,保存時間較長,但仍應妥善保存;不含防腐劑的產品,很快可能會造成細菌污染,應儘速使用完畢。 在改善乾眼症的時效上,人工淚液比洗眼液效果長,洗眼液大約30分鐘就無效了,但兩者都不能取代淚液,尤其是洗眼液往往會沖掉眼睛表面的有益菌,雖然能短暫改善乾眼症,但壞處卻很多,不宜過度使用,以免傷害淚液膜層的平衡狀態,反而讓眼睛更乾。因此,眼睛如果持續出現不適症狀,仍應尋求眼科醫師治療為宜。 人的眼淚包含油與水,最表面的為油層,以保護底下的水層,而在臨床上高達9成的乾眼症,是因油層揮發或是油層為壞油所致。想要改善乾眼症問題,要讓血管中充滿好油,可多補充OMEGA-3魚油、亞麻仁油等,增加淚液中油層的保護作用。   食藥署 藥物食品安全周報 第694期    

多吃胃藥顧腸胃?小心無效又傷身!

By |2019-01-25T16:15:33+08:0028 1 月, 2019|

「醫生,我怕吃藥會傷胃,幫我加開『胃藥』好嗎?」這段診間經常出現的對話,顯示病人對於「加個胃藥可以顧胃」的錯誤概念已根深蒂固,甚至有人聽信親朋好友推薦、電視電台廣告,自行購買胃藥服用。 其實,大部分藥品並不會造成胃部不適,很多人不清楚長期使用胃藥可能導致的風險,才會吞下許多沒必要的胃藥。 其實坊間俗謂的「胃藥」是多種舒緩腸胃不適的藥品通稱,包括制酸劑(中和胃酸)、抑酸劑(抑制胃酸)、抗發脹劑等。由於每類藥品的作用都不相同,該服用哪一類胃藥最適合自己,必須由醫師診斷後才能確認。 以國人最常使用的制酸劑(中和胃酸)類胃藥為例,該類藥品會改變腸胃道酸鹼值,長期使用可能使腸胃細菌過度生長,與其他藥品併用時有可能影響其他藥品的溶解度,例如,併用腸溶錠劑,輕則影響藥效,重則可能引起胃部不適。 而含鈣的制酸劑如果與四環黴素類抗生素、口服鐵質補充劑一起服用,也會影響藥品吸收;含鎂的制酸劑有時會造成軟便、輕微腹瀉的副作用;含鋁的制酸劑則有可能導致便祕。因此,若您出現腹瀉或便秘情況時,須與醫師或藥師討論,並審慎使用制酸劑類胃藥。 食藥署提醒,最「顧胃」的方法還是工作不宜過於勞累、飲食定時定量,減少食用麻辣、咖啡、茶、酒等等容易促進胃酸分泌、傷害胃腸黏膜的食物,並且遵守正確使用胃藥的「5要」(要知風險、要看標示、要告病況、要遵醫囑、要問藥師)及「5不」(不要求、不併用、不長期、不刺激、不亂買)原則。     食藥署 藥物食品安全周報 第678期  

• 降血糖藥不按時吃,效果大打折

By |2019-01-24T15:18:49+08:0025 1 月, 2019|

    「我的降血糖藥必須在飯前吃,但醫生開的其他藥卻是飯後吃,我可以將降血糖藥改成飯後一起吃嗎?不然很容易忘記!」75歲的李奶奶每天都要吃藥,但是每一種藥服用時間都不同,她經常吃飯吃到一半才猛然想起:忘了在飯前吃降血糖藥!她乾脆直接問藥師,能否全部改成餐後服藥呢?   別亂改服藥時間,以免影響藥效! 事實上,口服藥物很容易受到食物、胃酸影響,降低藥物吸收量;還有些藥物可能出現傷害腸胃道等副作用,為了減少藥品對人體產生負面影響,並在最適當的時間發揮作用,不同藥品才會有不同的服藥時間。         而口服降血糖藥物的服藥時間也與藥理作用息息相關,例如,有些降血糖藥功能是抑制碳水化合物在腸道的分解與吸收,減緩醣類吸收時間,必須在餐前或用餐時與食物一起吃,才能有效降低飯後血糖,維持血糖穩定。因此,患者應遵循藥袋指示按時服藥,才能讓藥品發揮最大效用。       假如偶爾忘記吃藥,而且相隔時間不長(例如,飯後才想起來飯前藥沒吃),此時可以立即補吃。但若是想起來時,已經超過這兩餐服藥時間的中間點,就不必補吃了,只要等到下次正常吃藥時間,再服用當餐分量即可。例如,本該在早上8點和中午12點吃藥,但是早上11點才想起來早餐藥沒吃,此時應該等到中午12點再吃中餐該服的正常藥量即可。       值得注意的是,千萬不要因為某餐忘記吃,下餐就「補吃」雙倍劑量,因為藥效過量容易使血糖驟降,輕則冒冷汗、發抖、頭暈、心跳加速、脾氣暴躁,嚴重可能導致昏迷。

免疫系統是人體的作戰司令部

By |2019-01-28T15:22:13+08:0024 1 月, 2019|

人體內的駭客——病原菌 我們日常生活的空間其實是一個充滿各種生命的生態宇宙,無論是眼睛可以看見或看不見,體內或體外,白天或黑夜,寒冷或炎熱,各種生命形式無時無刻不存在,其中最多的是被稱為「微生物」的龐大族群,其數量之大有如恆河沙數。 大多數的微生物對人體無害,但有少部分會對人類產生致病或致命的影響。這些可怕的致病微生物被稱為「病原菌(pathogens)」,可以再細分為細菌、病毒、真菌、原蟲和寄生蟲等類。 當這些小小小東西進出穿透人體的自然屏障而進行繁殖時,身體就會發生感染症狀,例如發燒、潰爛等等;感染可以是局部的,也可以是全身性的。 為了對抗感染,人體會發展出許多防禦與自衛機制,免疫系統與免疫反應正是其中一種。免疫系統是一群由細胞、器官和蛋白質所構成的防禦指揮系統,它們可以辨認出外來的異質性蛋白質,也就是所謂的「抗原」,並且藉由產生反應以殲滅入侵者。   免疫系統是由許多器官共同組成的 免疫系統既然被稱為是「系統」,顯然不會是一種或一組器官而已,它其實包含了許多器官,例如血管、淋巴管、淋巴腺、骨隨、扁桃腺、胸腺、腺樣增殖體、脾臟、小腸、盲腸。前文說過免疫系統是人體防禦機制的一部分,所以負責防禦機制的各種器官,就是免疫系統能否發揮功能的重要防線,它們包括呼吸道、皮膚、鼻子、眼淚、唾液、胃酸、腸道內的保護性益菌等等。   免疫系統依靠「激活」產生指揮與防禦作用 當人體被特定的病原菌感染時,免疫系統就會立刻被激活,以保持人體對抗未來同一種病原菌的持續擴張感染。 因為感染而產生的各種症狀,其實就是身體防禦機制在免疫系統指揮下與病原菌戰鬥的結果。 所以,免疫系統在人體的整體防禦機制中,有如作戰司令部,它必須快速的辨認出入侵份子是否為恐怖份子,同時發出必要的作戰指令,協調指揮快打部隊進行防禦與攻擊。 血液中的白血球軍團與抗體,在免疫系統抗擊作用中發揮重要的關鍵角色,例如一種被稱為「B型淋巴球」的白血球會產生循環於全身的抗體,來對抗入侵的病原菌,造成病原菌的弱化,接著這些壞傢伙就會被另一種白血球吞噬細胞所吞滅。 免疫系統具有記憶性,若某人的免疫系統曾經被某種特定感染源激發過,當再次面臨相同染時,他的免疫系統就會快速回應。反之。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