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Ben

主頁Dr.Ben

About Dr.Ben

該作者尚未填入任何詳細資訊
So far Dr.Ben has created 549 blog entries.

汗皰疹癢別亂抓!

By |2019-01-03T14:30:22+08:004 1 月, 2019|

    汗皰疹是一種慢性濕疹的皮膚炎,主要好發位置在手掌、腳掌,以及手指、腳趾的邊緣處,有時甚至會在皮下長出一顆顆凸起的小水泡,讓人搔癢難耐。假如有汗皰疹困擾,究竟該注意哪些事呢?食品藥物管理署(下稱食藥署)邀請皮膚科趙昭明醫師為大家解惑。       趙昭明提醒,汗皰疹千萬不能抓!倘若一癢就忍不住狂抓,直到破皮疼痛才停止,很容易因為反覆感染,使得症狀蔓延到其他部位,最後產生蜂窩性組織炎。       汗皰疹雖然名稱裡有「汗」,不過它與汗腺一點關係也沒有,而是皮膚的發炎反應,與人體皮膚免疫功能失調有關,誘發原因主要可分為內在與外在因素。     內在因素包括在溫差大、季節交替時,過敏體質者特別容易犯,尤其是春夏交替之際,更容易急性發作。此外,若是熬夜、睡眠不足、壓力大造成免疫力失調,或是接觸刺激性的物質,如清潔劑等都可能誘發汗皰疹。     而外在因素則因人而異,有些患者是美髮師、美甲師,容易因為接觸含鎳的成份而誘發汗皰疹;也有患者從事水泥工作,因為水泥含有鉻而誘發過敏。       一般而言,汗皰疹症狀包括發炎、水泡或丘疹,當水泡破掉後,發炎部位就會開始脫皮,使得皮膚出現乾裂,約1~2週才會消退。更棘手的是,即使已經使用藥物或外用藥膏治療,仍有可能復發。

標榜「純天然」的植物染髮劑,真的比較安全嗎?

By |2019-01-02T16:07:46+08:003 1 月, 2019|

坊間流行使用標榜純天然植物染髮劑來染髮,以避免化學藥劑的傷害,例如選用指甲花來染髮。指甲花粉(Henna),可使頭髮表面產生暫時性橘紅髮色,非化學性染髮劑,為髮表著色劑,不屬含藥化粧品管理。不過,食藥署曾經發現有些市售產品,為使色彩多樣化及強化染髮效果,標榜純天然植物性染髮劑卻擅自添加化學性染髮成分,且未領有衛生福利部核發之許可證。為確保消費者使用安全及權益,建議民眾選購產品時務必檢視產品標示,尤其是顏色鮮豔或染色持久的產品,需特別留意是否含有化學性染髮劑成分,若含有如對苯二胺(P-Phenylenediamine)等含有醫療或毒劇藥品基準之染髮劑成分,產品包裝應標示有衛福部許可證字號及完整的使用注意事項,才可選購及使用。   食藥署為與國際接軌,已於2018年4月13日預告修正「化粧品含有醫療或毒劇藥品基準中染髮劑成分」,將允許用於化粧品之染髮劑成分修正至104項,該公告預計於2019年1月1日實施。為確保消費者使用化粧品之衛生安全,食藥署會定期監控市售染髮產品添加之染髮劑成分是否符合相關管理法規與標示宣稱。民眾若想進一步瞭解染髮劑相關資訊,可依「化粧品含有醫療或毒劇藥品基準中染髮劑成分」(路徑:食藥署首頁>公告資訊>本署公告),檢視產品內含之染髮劑種類;另外使用產品前,應先評估自身體質及肌膚狀況,選擇適當產品或請教專業人士後再行使用,不可輕信誇大之廣告宣稱。     食藥署 藥物食品安全周報 第691期      

小心注意毒源,避免與毒為伍

By |2019-01-28T15:24:36+08:002 1 月, 2019|

21世紀的今天,整個地球與人類生活環境早已陷入一個與毒為鄰的世界,各種人為性的汙染物與汙染源幾乎無所不在、無時不動,從母胎裡待孕熟的小嬰兒,到杵拐杖坐輪椅的老人家,無一倖免,究竟這些遮天蓋地的毒物到底是哪裡來的?經過長期的科學追蹤,發現各種數不清的毒物多元而複雜,它們可能來自於大氣汙染、水源汙染、食物汙染、藥物汙染、石化汙染、環境汙染,甚至心靈汙染。 根據美國環境工作小組( Environmental Working Group )2005年一項針對當年度出生嬰兒臍帶血的研究,檢驗中發現血液中竟然帶有平均200種一般家庭中常見的化學物質與汙染物。這些可怕物質,有如原罪一般跟著新生寶寶一起來到世間,這些物質多數都有致癌性,不但致使胎兒體型瘦小脆弱,而且極易造成生理缺陷與發育異常。雖然EWG的檢驗研究只針對美國一地,但觀諸其他汙染程度遠高於美國的其他地區與國家,其惡化程度當可想而知。 人類自十九世紀工業革命以來,將近二百多年的極速發展,雖然帶來空前的物質享受,但也將地球自然生態的平衡嚴重破壞,並且為自己創造了一個難以化解的有毒環境。天生體質上的毒化與弱化,再加上後天生活環境中的各種毒源,人類的健康越來越不好,幾乎高達75%的全球人口都屬於亞健康狀態,真正健康者不過5%。 無論是成長中的孩子或是成人,「解毒」已經成為現代人身體上最主要的任務之一。人體生理上每天都在靜默的處理各類毒素、過敏因子和各種垃圾,解毒工程都在肝臟中進行,解毒作用都在夜間啟動。因此,肝功能不佳者解毒效果必然同樣失效,而夜晚該睡不睡者或超晚睡者同樣解毒困難。我們的身體每天都會依照不同比例,將身上的能量分配於不同功能的部門作用,例如80%用於各種解毒,5%用於免疫系統,10%用於中樞神經系統,5%用於器官維護;雖然以上比例,會根據兒童或成人的實際需要與生理實況調整之,但無論如何分配,清除體內垃圾仍是其中最重要的任務。 如何才能避免我們的身體遭受毒害侵擾,各方說法與方法非常多,可以選擇自己能夠接受的方法或方式,但務必落實力行;除此之外,擁有正確認知、維持身心平衡、保持健康習慣、遠離毒物毒源,則是保健安康的關鍵心法。      

慎選食材煮熟吃,食品中毒遠離我

By |2018-12-26T18:55:10+08:0028 12 月, 2018|

   近日媒體報導美國及加拿大發生O157:H7型大腸桿菌食品中毒病例,推測與食用受污染蘿蔓生菜有關,美加兩國已建議民眾不要食用蘿蔓生菜。我國如何因應?大腸桿菌是什麼?「病原性」大腸桿菌又是什麼?       依據食 品藥物管理署(下簡稱食藥署)統計資料,我國近三年未有因食用生菜沙拉導致病原性大腸桿菌食品中毒之案例。為保障國內消費者,我國除通知國內輸入、通路及餐飲業者,應落實自主管理,確認輸入、販售、供應之產品符合食品安全衛生條件;並已自107年11月23日起,針對美加兩國輸入之「蘿蔓生菜」實施加強為期兩週之輸入管控措施,輸入時必須檢附美加兩國食品安全主管機關證明文件,未檢附則暫停輸入查驗申請。       其實大腸桿菌是人類和其他溫血動物腸道中的正常菌種,血清型約有100多種,廣泛存在於人體或動物體的腸道內(健康人的帶菌率約為2~8%, 豬及牛的帶菌率約為7~22%)。因此食品中一旦出現大腸桿菌,即意味著食品直接或間接地被感染的人員或動物糞便污染;所以在食品衛生管理上,常被當做飲水及食品的衛生指標菌之一。大部分的大腸桿菌屬於「非病原性」,只有少部分大腸桿菌會引起下痢、腹痛等症狀,稱之為「病原性」大腸桿菌。其中以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為代表,其代表菌株有O157:H7及O111:H8等,是毒性很強的人畜共通菌。       人體多因食入牲畜排泄物污染的食品而感染,通常是烹煮不當的牛肉(特別是絞肉)、生牛肉、未經適當殺菌的生牛奶及受污染之水源(如未經消毒之飲用水)。其潛伏期約2-8天,感染初期會出現水瀉、腹痛,病情惡化後出現嚴重腹瀉及血便,嚴重者成人會有腎衰竭、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斑症。對老人及小孩等免疫力較差族群致死率高,小孩則有1成機率發生溶血性尿毒症候群,嚴重者可能導致長期洗腎,甚至有5%致死率。      食藥署提醒消費者毋須過度擔憂,謹記以下幾個小撇步,就可以遠離病原性大腸桿菌,也可以吃得安心哦: 要洗手:維持良好的衛生習慣,飯前、便後及處理食品前應徹底以肥皂或洗手乳洗淨雙手。若於國外旅遊時,更應注意飲食衛生。

酒糟肌膚好困擾? 正確洗臉勤保濕

By |2018-12-26T18:47:04+08:0027 12 月, 2018|

    酒糟性皮膚炎(又稱玫瑰斑),主要是先天體質加上各種後天因素,其激發因子包括熱、日曬、刺激的保養品、不當外用藥物、毛囊蠕形蟎蟲數量過多、荷爾蒙、情緒因素、酒精等。症狀包括皮膚發紅、紅色丘疹和膿皰、鼻瘤、眼睛發炎等4種,有些患者可能只出現一種型態,或不同型態混合表現,需用不同藥物治療。食藥署特別邀請彰化基督教醫院皮膚部光照治療科邱足滿主任說明。       酒糟性皮膚患者膚質非常敏感,日常生活應注意以下3要點: 避免惡化因子 酒糟性皮膚在熱的情況會惡化,要避免悶熱環境,維持25℃較佳,也要避免過熱飲食、喝酒、吃辛辣食物、泡溫泉、三溫暖烤箱。紫外線也有不良影響,最好躲避太陽、做好遮蔽措施、使用適合肌膚的防曬乳液。 適度清洗 洗臉產品的洗淨力強弱很重要,務必溫和洗臉即可,洗完臉後如果覺得緊繃、刺痛,表示洗臉產品洗淨力太強。在水溫方面,最好接近皮膚表面溫度,夏天時水龍頭流出來的室溫即可,而冬天就要使用接近皮膚表面的溫水,以免太冰冷皮膚受不了。至於洗臉用雙手即可,切忌用摩擦力強的毛巾,或買一些標榜去角質功能的洗臉用具,也不要用洗臉刷、洗臉機等等產品清洗。洗完臉之後,用毛巾壓乾臉上水分即可,避免毛巾抹臉造成的摩擦力傷害。 正確保濕 洗完臉後仍有水氣時,要擦合適、沒有香味的保濕產品,感覺皮膚適度滋潤即可,若擦了保養品會有刺痛感,應立即停用。夏季選用質地清爽,冬天則用滋潤的保濕產品,覺得乾燥時就補擦,可提升皮膚的屏障功能。       酒糟性皮膚炎沒有最佳治療模式,平時要注意遠離及避免傷害皮膚的因子,以及溫和清潔肌膚,並注意皮膚保濕,才能恢復防禦功能,保持健康。  

靠「緩瀉劑」治便祕?這些族群要小心

By |2018-12-24T11:48:31+08:0025 12 月, 2018|

便祕是因為腸蠕動太慢或水分不足,使得糞球太硬而阻塞腸道,醫師診治時,會建議患者調整飲食或生活作息,有時也會開立「緩瀉劑」以治療症狀。緩瀉劑究竟是什麼藥?為何可以用來解決便祕問題?又該怎麼服用最有效?食品藥物管理署 (以下簡稱食藥署)特別邀請三軍總醫院臨床藥學部葉爵榮藥師,為大家介紹緩瀉劑的種類、正確治療方式及注意事項。 1.  膳食纖維、纖維補充劑和散裝瀉藥: 主要成分為洋車前子、甲基纖維素、聚碳芬鈣和小                  麥糊精。須將整包粉末或錠劑搭配少量水吞服後,再補充大量水分,藉由纖維素進入腸   

攜藥返臺當戰利品,切勿超量或轉售

By |2018-12-20T18:46:22+08:0024 12 月, 2018|

    「這一瓶維他命好便宜喔,要多買幾罐回去送人。」國人出國旅遊返臺時,總免不了帶一些戰利品餽贈親友,而藥物是許多人最愛採購的伴手禮之一,但若攜帶藥品超出限定範圍,不但會被沒收,甚至還會被罰款,讓您荷包大失血! 食藥署提醒,攜帶藥品數量上限以及其相關規定如下: 民眾攜帶西藥非處方藥最多每種12瓶(盒、罐、條、支),各種藥品總數量不可超過36瓶(盒、罐、條、支)。若攜帶西藥處方藥,未攜帶醫師處方箋(或證明文件),藥品攜帶量不可超過2個月用量;民眾若是具備醫師處方箋(或證明文件),攜帶量不可超過處方箋(或證明文件)開立之合理用量,且以6個月用量為限。 民眾若攜帶藥品為管制藥品,必須憑醫療院所之醫師處方箋(或出具之證明文件),其攜帶量不可超過處方箋(或出具之證明文件),且以6個月用量為限 。 錠狀、膠囊狀食品每種最多12瓶(盒、罐、條、支),各種產品總數不可超過36瓶(盒、罐、條、支)。 民眾攜帶中藥材,每種至多1公斤,合計不得超過12種。若為中藥製劑(藥品),最多每種12瓶(盒),總數不可超過36瓶(盒)。前述限量外攜帶之中藥材及中藥製劑(藥品),必須檢附醫療證明文件(如醫師診斷證明),且不逾3個月用量為限。 攜帶隱形眼鏡數量,單一度數60片,每人以單一品牌及二種度數為限。     食藥署提醒,藥品非一般商品,使用上有其風險,不應當伴手禮餽贈親朋好友,至於民眾出入境攜帶的藥品,只限個人自用,不可供非自用喔!     食藥署 藥物食品安全周報

當細菌變成醫生:認識菌叢生態與益生菌

By |2019-01-28T15:28:10+08:0021 12 月, 2018|

地球,太陽系中唯一已知存有生命的天體,而被稱為「兩腳獸」的人類則是這個天體中最具有掌控能力的生命族群,根據聯合國2017年統計,目前全球人口數已約達76億,預估2100年會增長到112億,真的太可怕了!但確實是一個難以承受的宇宙奇蹟,在這顆不算很大的星體上怎麼會有這麼多的「人」? 和平共處的正、反派角色 另一個宇宙奇蹟發生在「人」身上。人體是一個經由各種細胞體結構起來的生命組合,這個多細胞組合體中的每一顆細胞都是單一的生命體,透過4~6兆顆細胞的密切合作構成一個所謂的你我他。然而,在人體這個生命小宇宙中不是只有那幾兆顆細胞,還有數不清的各種菌類共同生活於其中。到底有多少呢?據估計大約是人體細胞總數量的6~10倍,也就是24~60兆,它們包括了細菌,真菌,古菌和病毒。 這一大群巨量微生物殖民於人體內具有共生性,意味著它們與細胞共存而不傷害人類,某些微生物群甚至與它們的人類宿主具有互惠關係。當然,也有些非致病微生物群可以經由它們產生的代謝物損害人類宿主。到目前為止,大多數常居微生物的作用,科學界仍然還無法全然清楚,至於那些預期存在並在正常狀況下不引起疾病的,則被認為是「正常菌群」或「正常微生物群」。值得特別注意的是,某些微生物群會主動執行已知對人類宿主有益的任務,這類微生物群就被稱為是人體內的「益菌」,而會產生或引發傷害作用的就稱為「壞菌」。 人類體內的益菌和壞菌,就如同地球星體上的好人與壞人,對於其宿主的影響是截然不同的,彼此間存在著一種平衡關係,而所謂的好壞,是根據其對宿主環境的正負面作用而定。當壞菌簇群數多於益菌,或壞菌的作用影響力強過益菌時,人體就會產生各種病理現象,例如免疫力低落容易感冒,或心情鬱悶不快樂,或便祕、腹瀉,甚至口臭;反之,當益菌簇群數多於壞菌,或作用影響力強過壞菌時,人體就可以保持愉悅好心情與應有的健康活動力。人體內這種巨量微生物群所構成的奇妙生態環境,就被稱為「菌叢生態」。 人體內的健康盟友 眾所周知的「益生菌」,是益菌群中的一大類。所謂益生菌,是指食入後對人體有正面效益的食入性微生物,目前科學研究雖然仍缺乏大量而明確的臨床數據報告,但就一般使用實效上,已顯示益生菌確實有助於改善免疫系統、促進腸道健康、緩解便秘、預防感冒等健康支持作用,甚至能夠常保笑容好心情。 一般來說益生菌是安全的,但也有極少數因為細菌與宿主交互作用而產生不良反應的個案。乳酸菌是益生菌中的一種,但不等於就是益生菌,這是用來歸類能夠利用碳水化合物進行發酵並產生多量乳酸的細菌總稱。乳酸菌是一個類別龐雜的菌群,近年來由於生物科技及分子生物學的不斷發展,乳酸菌已經由早期的4個屬(genus),細分擴充為17個屬273個種(species)。需要特別注意的是,部分乳酸菌對人體有健康促進作用,但也有許多是不適合人體食用的,所以在選擇食用乳酸菌時,應該仔細小心辨識。 有效選擇好的益生菌 目前市售益菌品牌眾多,如何選購優良的益生菌產品,辨識方法如下: 一、標示清楚:好的產品一定會有清楚標示,包括產品內所含菌種類別、學名、數量等均必需符 合國家規定。 二、有效包覆:益生菌必須活著才有效,所以產品菌種的包覆技術是品質優劣的關鍵,有效包覆可以保護益生菌不會被胃酸殺死。 三、菌種適量:產品菌種以3~5種為佳,因為如果種類太複雜,會因個別菌種數量不足而稀釋其應有功效,並降低存活量。 四、菌量適當:產品內的每包(2~3公克)含菌數最佳建議為30億株,過少無效,過多無意義。

高纖維的攝食標準

By |2018-12-19T10:10:52+08:0019 12 月, 2018|

在其他篇幅中介紹了這麼多有關高纖維食品的優點之後,或許讀者心中正疑問著多少的纖維攝取量才算是達到所謂的高纖維標準? 又應從何處可取得這些適量的纖維素呢? 據美國一些居於領導地位的健康組織所公布的資料顯示已開發國家中的一般大眾,每天在飲食中所攝取的纖維素約為十~二十公克,僅為建議攝取量的一半,而美國的國民所攝取的纖維素更只有建議量的三分之一,或許這正可以說明為什麼一些文明病,如高血壓、糖尿病和肥胖,在已開發國家中有相當高的罹患率。 要健康,運動也不可少!  雖然筆者一再強調高纖維食品對健康的助益,但畢竟這不是萬靈丹,為達到最好的健康狀態,均衡的飲食,適量的運動,尤其是有氧運動,再配合足量的纖維攝食,這才是最完美的健康組合。   作者 吳介信博士/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理學博士  現任台北醫學大學副校長 轉載自 順勢療法保健新方

吃火鍋認標示,看懂湯頭、肉品祕密

By |2018-12-17T18:28:05+08:0018 12 月, 2018|

    天氣一冷,許多人就想吃熱騰騰的火鍋暖暖身子,但您知道,吃火鍋前還可以看「履歷」,了解湯底是如何製作的嗎?為保障消費者權益,食品藥物管理署(以下簡稱食藥署)訂有相關規範,要求火鍋業者必須揭露湯頭和肉品的「身家資料」,包括湯底主要使用哪些食材製作、肉品是否為重組肉等,希望讓民眾吃得更健康、更安心。       依據食藥署「直接供飲食場所火鍋類食品之湯底標示規定」,湯底的製作方式,需要清楚標示出主要食材或風味調味料內容。主要食材指的是熬製時占比最多的食材,如「番茄湯底使用番茄熬煮」,若有強調的口味也需標示所用的材料,例如「藥膳鍋以當歸、雞骨熬煮」,業者不能再以湯底是商業機密為由,含混帶過。此外,湯底型態必須標明屬於「食材熬製」、「風味調味料調製」或「食材+風味調味料調製」,以避免業者誇稱,湯底是高等食材花時間熬煮,實際上卻是由湯粉沖泡而成。民眾消費時,不妨留意店家是否有在櫃台或明顯區域以立牌、桌牌、海報張貼、吊牌懸掛等方式標示湯底資訊。       至於火鍋中的肉品,不論是火鍋店提供或在超市購買,消費者要特別留意,肉品保存的狀態,也要看一下冰櫃的溫度是否夠低,若溫度太高,很容易孳生細菌。火鍋店規格整齊的圓形肉片,若使用的是經過黏合或壓型等加工製成的重組肉,依規定須在外包裝或菜單上,註明「重組」、「組合」等字眼,並標註「僅供熟食」提醒。       煮火鍋時要避免生熟食的交叉汙染,如夾生肉的筷子要另外準備。此外,除了大啖肉類之外,也要攝取青菜。如果鍋物中有根莖類、冬粉等食材,就少吃一點白飯,湯底則以清淡為佳,若配料中已經有豆腐、豆皮等,就少點一些肉類,以免一餐吃下太多熱量。   食藥署 藥物食品安全周報 第690期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