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議題

主頁精選議題

決明子

By |2019-02-14T16:23:55+08:0015 2 月, 2019|

小兵立大功 決明子的應用最早記載於神農本草經,且被列為上品,是一種名為「決明」的一年生豆科植物的乾燥成熟種子。 決明子喜歡溫暖濕潤的環境,在多雨且高溫的環境中生長尤其快速,但不耐寒。 對土壤要求不嚴,任何土質都可以適應,故多生於荒山野地。 目前市面上所用的決明子以大多為人工栽種,秋末時莢果由青轉褐黃色即可採收,採收的植株置於廣場脫粒,打下種子曬乾揚淨除去雜質即可。 商品化的決明子分為大決明子與小決明子兩種,並以大決明子為主流商品。大、小決明的區別在於植株大小,小決明植株較小,花葉上的臭味較濃,果柄和果實較小,種子也較小。 根據化學研究,決明子的主要化學成分有蒽醌類物質、胺基酸、醣類和微量元素。藥學研究方面,則表示決明子具有降血壓、降血脂、保肝、明目、調節免疫功能、抑菌、抗腫瘤、瀉下、利尿、減肥、抗氧化等作用。 對人體的影響 在決明子諸多功能作用中,本文暫且只談有關「瀉下」、「利尿」兩項。瀉下是指滑腸排便或是腹瀉通便。 決明子含有「蒽醌類物質」,此類物質中含有大黃素和大黃酚成分,這兩種成分對便秘具有緩解作用。 利尿效果同樣也是因為蒽醌類物質的作用使然,它能夠減緩前列腺素的代謝,延長排尿作用。 在現代藥學功能和臨床上,決明子已經確認可以清熱明目、潤腸通便、大便秘結、減除肥胖、調降高血脂和原發性高血壓。 決明子在食品保健上具有很大的開發價值和市場,目前含有決明子的一般食品頗為常見,例如決明子苦瓜保健飲料、決明子山楂葉軟糖、決明子冰淇淋、決明子保健果凍、決明子酸奶、決明子啤酒、決明子玉米茶飲料等等。 雖然決明子沒有明顯毒性,但因為性苦、甘鹹、微寒,所以脾胃虛弱者或孕婦還是應當慎服。  

你今天便秘了嗎?

By |2019-04-02T15:48:31+08:0013 2 月, 2019|

便秘是一種腸道症狀,或是以便秘為主要症狀的一種腸功能綜合症,可能包含一組疾病,而非單指某種特定的病態。每個患者對便秘的感受與描述不相同,常見的說法有排便費力、糞便硬結、排便不乾淨、排便頻率減少,或是大不出來、嗯嗯困難……等等。   便秘是怎麼發生的? 直腸是脊椎動物大腸消化系統的最後一部分,作用是從大腸剩餘的可消化物質中,吸收出最後的水分和電解質,然後將剩餘無用部分形成「糟粕」,也就是糞便,暫時儲存在直腸中,最終排出體外。而當大腸或直腸肌肉無法正常蠕動運作,以致糞便無法如常排出體外,就會在腸道內形成不同程度的嚴重堵塞。 排便是一種神經反射過程,直腸在正常情況下是空的,當腸道運動將糞便推進直腸時,直腸內的壓力會升高到3.7KPa,此時就會刺激直腸壁內的感受器,進而引起一連串的神經衝動,因而促使腸壁肌肉產生類似痙癴抽搐的前後蠕動推擠,最終促使糞便排出肛門。排便時大腸縱肌的收縮力很重要,縱肌收縮不但可以幫助大腸腸道縮短,調整結腸遠端與直腸間的角度,還能提高腸內壓力,促使排出動作持續進行。   便秘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造成便秘的原因其實很多,以下任何單一因素都可能促成便秘的成行,有些人甚至是多因素合併所使然。 生活習慣驟然改變:如假期出外、國外旅遊、居家變遷或服役當兵。 年齡差別:年長者通常比年輕人容易便秘,因為年長者腸道蠕動較無力。 生病與長期服藥:是重要影響因素之一,甚至便秘本身就是用藥的副作用。 習慣性或職業性的壓抑便意:如職業駕駛、櫃台客服、工作緊張繁忙等。 懷孕或更年期期荷爾蒙變化:孕婦便秘與腹腔壓力和如廁不便有關。 服用藥物副作用:包括制酸劑如胃酸錠、強效止痛藥如嗎啡及抗抑鬱藥。 特定疾病:如帕金森氏症或糖尿病都會有便秘的併發症狀。

討厭過敏?不如從瞭解它開始

By |2019-01-31T15:58:20+08:001 2 月, 2019|

過敏也是一種免疫防禦機制 進入21世紀後,人類就不斷面臨各種可怕汙染的壟罩式壓迫與全球性侵襲,這些災難來自於自然環境、大氣環境、食物安全、潔淨飲水等等受到人為高度污染的現實狀態在這些污染中還包括那些無法計數的微生物群,因此人類身體必須要有一個可以自我保護的有效防禦機制,而身體中用以抵禦外來微生物及各種汙染源入侵,並破壞其可能產生毒素的能力,就稱為「免疫力(immunity)」。 過敏(allergy)可以視為是人體防禦機制中的一環,它發生的機轉,是當人體在接觸環境中對一般人影響不大的過敏因子,所引發的一種「超敏反應現象」,例如流鼻水、眼睛癢、皮疹、過敏性鼻炎、食物過敏、蕁麻疹、異位性皮膚炎、哮喘、全身過敏性紅腫反應,甚至呼吸困難等等。它的嚴重性雖沒有強到像病毒或其他病原菌入侵所造成的傷害,卻可以讓免疫系統感應到一種可能的新威脅,繼而建立必要的反應與防衛機制。   常見的過敏原與起因 生活中常見的過敏原,可能來自於食物(如蚌蜆蝦蟹等海鮮類)、花粉稻麥芒絮等植物飛飄物、某些金屬粉塵、某些特定食物(如乳製品或堅果)、蚊蟲叮咬、石化產品或揮發性劑品、藥物,甚至PM2.5等等。過敏現象有可能只是輕微的不適(例如流眼淚或流鼻水);或可以忍受的皮膚紅腫癢痛(例如風疹塊);但也可能會造成極為嚴重的過敏症狀(例如氣管腫脹呼吸困難),症狀的發展與嚴重程度取決於過敏者的生理遺傳和所處環境。 過敏的原始機制,是因為「免疫球蛋白E抗體」(人體免疫系統的一部份)希望與過敏原結合,藉此釋放出組織胺等引起發炎的化學物質,用以隔離抗原所產生的毒素,這個反應機制有可能因為免疫系統反應過激,導致出現新的狀況。過敏的確診,通常是根據病患的醫療史進行判斷,例如發病病歷、飲食紀錄等等,特定病例同時必須加上皮膚或血液檢驗等進一步的判定。如果檢驗結果呈陽性反應,即表示所檢驗的過敏原就是引發過敏的單一物質;如果是陽性,但在診治後依然發生過敏反應,則表示過敏並非單一物質引發,可能是多種源頭所致,這時就必須做更全面性的篩檢。   四型症狀與治療方式 臨床上,過敏反應可以分為四型:第一型為即發性過敏反應(也叫IgE介導型過敏反應),第二型是抗體依賴性細胞毒殺過敏反應,第三型是免疫複合體媒介過敏反應,第四型是延遲性過敏反應。治療的方法,包括選擇性避開已知過敏原、使用皮質類固醇或抗組織胺藥,嚴重過敏時則需要用靜脈注射腎上腺素。 幼兒通常比較容易出現過敏症狀,但隨著年齡增長、個體自我免疫力提升,過敏症狀會逐漸減輕或消失。在醫療診治上,「逆向操作」是常用的方法之一,也就是在無害的狀態下,將過敏者暴露在常見的過敏原下可以產生免疫抗體。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曾經於1997~2011年間針對18歲以下兒童及青少年進行調查,發現各年齡組間食物過敏患病率並無顯著差異,而且皮膚過敏會隨著年齡增長而下降,呼吸道過敏則隨著年齡增加而增加。這個現象表示,某些過敏症狀會隨著年齡改變而消失,但有些症狀的延續與擴大則明顯與環境有關。   有趣的過敏原免疫療法 在日常生活保健中,有一種「過敏原免疫療法」,就是將過敏者逐步暴露在越來越大量的過敏原下。這種處理模式常應用於某些特定的過敏症狀,例如對某種堅果或海鮮食物過敏。作法是將可能導致過敏的食物減量,減到不會發生過敏反應的量為止,並就該微量持續飲用,然後再按時逐量增加(但仍以不引起反應為主),如果發生排斥狀況立即退回原先不反應的量持續適應,如此反復直到完全不會有反應為止。當身體不再對某種特定過敏原發生反應時,即表示身體的防禦機制已經具有能夠充分適應與處理該過敏原物質的抗體與能力了。 但請注意,此種方法原則上適用於一般的「食物性過敏」,絕對不適合應用於「污染性過敏」,如果發生汙染性過敏請務必就醫。

免疫系統是人體的作戰司令部

By |2019-01-28T15:22:13+08:0024 1 月, 2019|

人體內的駭客——病原菌 我們日常生活的空間其實是一個充滿各種生命的生態宇宙,無論是眼睛可以看見或看不見,體內或體外,白天或黑夜,寒冷或炎熱,各種生命形式無時無刻不存在,其中最多的是被稱為「微生物」的龐大族群,其數量之大有如恆河沙數。 大多數的微生物對人體無害,但有少部分會對人類產生致病或致命的影響。這些可怕的致病微生物被稱為「病原菌(pathogens)」,可以再細分為細菌、病毒、真菌、原蟲和寄生蟲等類。 當這些小小小東西進出穿透人體的自然屏障而進行繁殖時,身體就會發生感染症狀,例如發燒、潰爛等等;感染可以是局部的,也可以是全身性的。 為了對抗感染,人體會發展出許多防禦與自衛機制,免疫系統與免疫反應正是其中一種。免疫系統是一群由細胞、器官和蛋白質所構成的防禦指揮系統,它們可以辨認出外來的異質性蛋白質,也就是所謂的「抗原」,並且藉由產生反應以殲滅入侵者。   免疫系統是由許多器官共同組成的 免疫系統既然被稱為是「系統」,顯然不會是一種或一組器官而已,它其實包含了許多器官,例如血管、淋巴管、淋巴腺、骨隨、扁桃腺、胸腺、腺樣增殖體、脾臟、小腸、盲腸。前文說過免疫系統是人體防禦機制的一部分,所以負責防禦機制的各種器官,就是免疫系統能否發揮功能的重要防線,它們包括呼吸道、皮膚、鼻子、眼淚、唾液、胃酸、腸道內的保護性益菌等等。   免疫系統依靠「激活」產生指揮與防禦作用 當人體被特定的病原菌感染時,免疫系統就會立刻被激活,以保持人體對抗未來同一種病原菌的持續擴張感染。 因為感染而產生的各種症狀,其實就是身體防禦機制在免疫系統指揮下與病原菌戰鬥的結果。 所以,免疫系統在人體的整體防禦機制中,有如作戰司令部,它必須快速的辨認出入侵份子是否為恐怖份子,同時發出必要的作戰指令,協調指揮快打部隊進行防禦與攻擊。 血液中的白血球軍團與抗體,在免疫系統抗擊作用中發揮重要的關鍵角色,例如一種被稱為「B型淋巴球」的白血球會產生循環於全身的抗體,來對抗入侵的病原菌,造成病原菌的弱化,接著這些壞傢伙就會被另一種白血球吞噬細胞所吞滅。 免疫系統具有記憶性,若某人的免疫系統曾經被某種特定感染源激發過,當再次面臨相同染時,他的免疫系統就會快速回應。反之。

奇妙的微脂囊球包覆技術

By |2019-01-21T10:57:40+08:0010 1 月, 2019|

1961年,一位英國血液學家艾立克・道格拉斯・博瀚 (Dr. Alex Doughlas Bangham) 在測試其研究機構新設立的電子顯微鏡功能時,意外發現磷脂與水在特定條件下會反應形成一種脂質性的雙層膜囊體,隨後經過多方實驗,於1965年公布實驗結果對外發表。至此,這個被稱微脂體(Liposome)的膜囊,由於結構類似細胞膜,因而開啟了往後半世紀熱烈的微脂體科研與產業應用,而博瀚博士也因此被尊為微脂體之父。 什麼是微脂囊? 所謂「微脂囊」,是指一種從類脂物質例如大豆卵磷脂中所提煉出來的微小空心球狀體,這種球體直徑不超過千分之一毫米,體徑約0.0025~3.5um,細小到只能用電子顯微鏡才看得清楚。當磷脂分散於水中時,會自動形成囊狀的細小結構體,其裡外雙面具有親水性,但夾層卻為疏水性。換言之,微脂囊就像三明治一樣,可以把水溶性物質包裹在球心,而油溶性物質則被夾在球體的皮膜層內,所以可以用來當作水性物質與油性物質的傳輸載體。這種將特定的水油有效活性成分包覆在經過特殊設計的奈米中空囊球裡,就稱為「微脂囊球包覆技術」。 由於磷脂質的組成結構與人體細胞膜成分完全相同,且體積大小約為細胞的1/300,因此可以輕易穿透細胞膜或皮膚角質層,而不受細胞自然保護機制影響,進而讓其所包覆乘載的活性成分可以被送達細胞內裡,這種穿透細胞膜緩慢釋放活性成分的特殊作用,於是被大量應用在醫藥、保健品與美妝產品中。 微脂囊球包覆技術的應用與效能 如果把藥物包覆在微脂囊裡,由於其外脂層結構類似細胞膜特性,故而可以輕鬆的與細胞膜融合,並把藥物帶進細胞內。這種有效的精準傳輸效果,不但可以將藥物使用量盡量減低,還能避免傷及正常細胞。因為少用藥物相對也減少毒副影響,例如化療藥,可以直接將藥效作用於腫瘤區而避免不當的過度擴散效應,為病人的治療帶來正面的積極效果。 同樣的,微脂囊球包覆技術也被廣泛應用於保健食品中,一些具有脂質性的成分例如「葉黃素」,有無運用微脂囊球包覆技術,其實就會直接影響產品所承諾的效果,因此建議消費者在選擇含有脂溶性維他命,或其他脂質性成分的保健品時,應該注意該產品是否有運用這個特別的技術條件。 另外在美容保養上,微脂囊也能協助發揮產品的最大功效,因為微脂囊的穿透與精準傳輸作用,可以促使一些不容易被肌膚吸收的活性成分例如抗氧化劑、美白成分、玻尿酸、維他命、酵母等,不但能夠確實有效的穿透角質層而被肌膚吸收,還可以避免可能因為吸收不良而引起的過敏性反應。    

小心注意毒源,避免與毒為伍

By |2019-01-28T15:24:36+08:002 1 月, 2019|

21世紀的今天,整個地球與人類生活環境早已陷入一個與毒為鄰的世界,各種人為性的汙染物與汙染源幾乎無所不在、無時不動,從母胎裡待孕熟的小嬰兒,到杵拐杖坐輪椅的老人家,無一倖免,究竟這些遮天蓋地的毒物到底是哪裡來的?經過長期的科學追蹤,發現各種數不清的毒物多元而複雜,它們可能來自於大氣汙染、水源汙染、食物汙染、藥物汙染、石化汙染、環境汙染,甚至心靈汙染。 根據美國環境工作小組( Environmental Working Group )2005年一項針對當年度出生嬰兒臍帶血的研究,檢驗中發現血液中竟然帶有平均200種一般家庭中常見的化學物質與汙染物。這些可怕物質,有如原罪一般跟著新生寶寶一起來到世間,這些物質多數都有致癌性,不但致使胎兒體型瘦小脆弱,而且極易造成生理缺陷與發育異常。雖然EWG的檢驗研究只針對美國一地,但觀諸其他汙染程度遠高於美國的其他地區與國家,其惡化程度當可想而知。 人類自十九世紀工業革命以來,將近二百多年的極速發展,雖然帶來空前的物質享受,但也將地球自然生態的平衡嚴重破壞,並且為自己創造了一個難以化解的有毒環境。天生體質上的毒化與弱化,再加上後天生活環境中的各種毒源,人類的健康越來越不好,幾乎高達75%的全球人口都屬於亞健康狀態,真正健康者不過5%。 無論是成長中的孩子或是成人,「解毒」已經成為現代人身體上最主要的任務之一。人體生理上每天都在靜默的處理各類毒素、過敏因子和各種垃圾,解毒工程都在肝臟中進行,解毒作用都在夜間啟動。因此,肝功能不佳者解毒效果必然同樣失效,而夜晚該睡不睡者或超晚睡者同樣解毒困難。我們的身體每天都會依照不同比例,將身上的能量分配於不同功能的部門作用,例如80%用於各種解毒,5%用於免疫系統,10%用於中樞神經系統,5%用於器官維護;雖然以上比例,會根據兒童或成人的實際需要與生理實況調整之,但無論如何分配,清除體內垃圾仍是其中最重要的任務。 如何才能避免我們的身體遭受毒害侵擾,各方說法與方法非常多,可以選擇自己能夠接受的方法或方式,但務必落實力行;除此之外,擁有正確認知、維持身心平衡、保持健康習慣、遠離毒物毒源,則是保健安康的關鍵心法。      

當細菌變成醫生:認識菌叢生態與益生菌

By |2019-01-28T15:28:10+08:0021 12 月, 2018|

地球,太陽系中唯一已知存有生命的天體,而被稱為「兩腳獸」的人類則是這個天體中最具有掌控能力的生命族群,根據聯合國2017年統計,目前全球人口數已約達76億,預估2100年會增長到112億,真的太可怕了!但確實是一個難以承受的宇宙奇蹟,在這顆不算很大的星體上怎麼會有這麼多的「人」? 和平共處的正、反派角色 另一個宇宙奇蹟發生在「人」身上。人體是一個經由各種細胞體結構起來的生命組合,這個多細胞組合體中的每一顆細胞都是單一的生命體,透過4~6兆顆細胞的密切合作構成一個所謂的你我他。然而,在人體這個生命小宇宙中不是只有那幾兆顆細胞,還有數不清的各種菌類共同生活於其中。到底有多少呢?據估計大約是人體細胞總數量的6~10倍,也就是24~60兆,它們包括了細菌,真菌,古菌和病毒。 這一大群巨量微生物殖民於人體內具有共生性,意味著它們與細胞共存而不傷害人類,某些微生物群甚至與它們的人類宿主具有互惠關係。當然,也有些非致病微生物群可以經由它們產生的代謝物損害人類宿主。到目前為止,大多數常居微生物的作用,科學界仍然還無法全然清楚,至於那些預期存在並在正常狀況下不引起疾病的,則被認為是「正常菌群」或「正常微生物群」。值得特別注意的是,某些微生物群會主動執行已知對人類宿主有益的任務,這類微生物群就被稱為是人體內的「益菌」,而會產生或引發傷害作用的就稱為「壞菌」。 人類體內的益菌和壞菌,就如同地球星體上的好人與壞人,對於其宿主的影響是截然不同的,彼此間存在著一種平衡關係,而所謂的好壞,是根據其對宿主環境的正負面作用而定。當壞菌簇群數多於益菌,或壞菌的作用影響力強過益菌時,人體就會產生各種病理現象,例如免疫力低落容易感冒,或心情鬱悶不快樂,或便祕、腹瀉,甚至口臭;反之,當益菌簇群數多於壞菌,或作用影響力強過壞菌時,人體就可以保持愉悅好心情與應有的健康活動力。人體內這種巨量微生物群所構成的奇妙生態環境,就被稱為「菌叢生態」。 人體內的健康盟友 眾所周知的「益生菌」,是益菌群中的一大類。所謂益生菌,是指食入後對人體有正面效益的食入性微生物,目前科學研究雖然仍缺乏大量而明確的臨床數據報告,但就一般使用實效上,已顯示益生菌確實有助於改善免疫系統、促進腸道健康、緩解便秘、預防感冒等健康支持作用,甚至能夠常保笑容好心情。 一般來說益生菌是安全的,但也有極少數因為細菌與宿主交互作用而產生不良反應的個案。乳酸菌是益生菌中的一種,但不等於就是益生菌,這是用來歸類能夠利用碳水化合物進行發酵並產生多量乳酸的細菌總稱。乳酸菌是一個類別龐雜的菌群,近年來由於生物科技及分子生物學的不斷發展,乳酸菌已經由早期的4個屬(genus),細分擴充為17個屬273個種(species)。需要特別注意的是,部分乳酸菌對人體有健康促進作用,但也有許多是不適合人體食用的,所以在選擇食用乳酸菌時,應該仔細小心辨識。 有效選擇好的益生菌 目前市售益菌品牌眾多,如何選購優良的益生菌產品,辨識方法如下: 一、標示清楚:好的產品一定會有清楚標示,包括產品內所含菌種類別、學名、數量等均必需符 合國家規定。 二、有效包覆:益生菌必須活著才有效,所以產品菌種的包覆技術是品質優劣的關鍵,有效包覆可以保護益生菌不會被胃酸殺死。 三、菌種適量:產品菌種以3~5種為佳,因為如果種類太複雜,會因個別菌種數量不足而稀釋其應有功效,並降低存活量。 四、菌量適當:產品內的每包(2~3公克)含菌數最佳建議為30億株,過少無效,過多無意義。

吃火鍋認標示,看懂湯頭、肉品祕密

By |2018-12-17T18:28:05+08:0018 12 月, 2018|

    天氣一冷,許多人就想吃熱騰騰的火鍋暖暖身子,但您知道,吃火鍋前還可以看「履歷」,了解湯底是如何製作的嗎?為保障消費者權益,食品藥物管理署(以下簡稱食藥署)訂有相關規範,要求火鍋業者必須揭露湯頭和肉品的「身家資料」,包括湯底主要使用哪些食材製作、肉品是否為重組肉等,希望讓民眾吃得更健康、更安心。       依據食藥署「直接供飲食場所火鍋類食品之湯底標示規定」,湯底的製作方式,需要清楚標示出主要食材或風味調味料內容。主要食材指的是熬製時占比最多的食材,如「番茄湯底使用番茄熬煮」,若有強調的口味也需標示所用的材料,例如「藥膳鍋以當歸、雞骨熬煮」,業者不能再以湯底是商業機密為由,含混帶過。此外,湯底型態必須標明屬於「食材熬製」、「風味調味料調製」或「食材+風味調味料調製」,以避免業者誇稱,湯底是高等食材花時間熬煮,實際上卻是由湯粉沖泡而成。民眾消費時,不妨留意店家是否有在櫃台或明顯區域以立牌、桌牌、海報張貼、吊牌懸掛等方式標示湯底資訊。       至於火鍋中的肉品,不論是火鍋店提供或在超市購買,消費者要特別留意,肉品保存的狀態,也要看一下冰櫃的溫度是否夠低,若溫度太高,很容易孳生細菌。火鍋店規格整齊的圓形肉片,若使用的是經過黏合或壓型等加工製成的重組肉,依規定須在外包裝或菜單上,註明「重組」、「組合」等字眼,並標註「僅供熟食」提醒。       煮火鍋時要避免生熟食的交叉汙染,如夾生肉的筷子要另外準備。此外,除了大啖肉類之外,也要攝取青菜。如果鍋物中有根莖類、冬粉等食材,就少吃一點白飯,湯底則以清淡為佳,若配料中已經有豆腐、豆皮等,就少點一些肉類,以免一餐吃下太多熱量。   食藥署 藥物食品安全周報 第690期

高纖維食品對肥胖的影響

By |2018-12-10T17:25:34+08:0012 12 月, 2018|

肥胖一直是導致心臟病和高血壓的一個重要因素,據報告指出,假如每一個美國人都能維持在標準體重的範圍之內,則冠狀動脈心臟病患者的比例將降低百分之二十五,而充血性的心臟病患者更將降低百分之三十五,可見肥胖對心臟疾病的影響性。 我們知道高纖維食品對心臟血管疾病有著相當程度的關聯性,或許我們也會聯想到高纖維食品是否也能對肥胖症有著正面的影響呢?答案是肯定的。 據指出,經常性的食用高纖維食品可以降低體重,主要是因為這類食品含有高量的碳水化合物和極微量的脂肪,且高纖維食品通常需要較長的時間來消化,延長胃排空食物的時間,使服食者易產生飽食感。 除此而外,高纖維食品可降低在生理範圍之內的胰島素的分泌,從而降低食物的攝取,這主要是因為胰島素本身有增強食慾的作用。 纖維素亦可刺激一種自腦中分泌的氨基酸而改變飲食習慣。 凡此種種皆說明高纖維食品對肥胖有正面的影響性。 在控制血脂和體重的同時,高纖維食品對于糖尿病也有臨床上的意義,根據一項統計學上的分析指出,糖尿病在低纖維飲食的族群中,其發生的機率遠高於那些食用高纖維的族群,研究結果並顯示高纖維食品可降低糖尿病對胰島素或是一般口服降血糖藥的需求,而血糖的濃度仍能有效的控制住。   作者 吳介信博士/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理學博士  現任台北醫學大學副校長 轉載自 順勢療法保健新方  

銀杏葉別亂吃,注意藥品交互作用

By |2018-12-07T15:30:33+08:0010 12 月, 2018|

    時序進入秋冬,許多人常苦於手腳冰冷,於是口服銀杏葉藥品,希望改善末稍血液循環不良的問題,但食品藥物管理署(下稱食藥署)提醒,銀杏葉藥品若與抗凝血劑、非類固醇抗發炎藥品等一起服用,可能會出現交互作用,民眾在使用口服銀杏葉藥品之前,應向醫師或藥師諮詢,並詳實告知正在服用的藥品,以免身體出現不良反應。       銀杏葉和俗稱「白果」的銀杏果不同,銀杏果只是一般的食品,並沒有治療疾病的效果;而銀杏葉的萃取物則屬於藥物,有改善末梢血液循環不良的功效。 我國核准含銀杏葉口服處方藥品適應症為「末梢血行障礙」,指示藥品適應症為「末梢血行障礙之輔助治療」。       為維護民眾用藥安全,食藥署提醒口服銀杏葉藥品3要點: 注意藥品交互作用:銀杏葉藥品會抑制血液凝集,與抗凝血劑(如warfarin)、抗血小板藥品(如aspirin、clopidogrel)和非類固醇抗發炎藥品(如diclofenac、ibuprofen)併用,可能會出現交互作用。 手術前七天應停止使用:由於該類藥品會抑制血液凝集,容易增加手術期間的出血風險,如果近期必須進行手術(包含牙科手術),請務必告訴醫師正在服用該藥品,由醫師進行評估是否停藥;重大手術則務必於手術前7天停止使用。 注意藥品不良反應:該藥品可能會造成出血的不良反應,用藥期間如有眼睛出血、流鼻血、劇烈頭痛、噁心、嘔吐、意識變差或胃腸道出血(如黑便、血便、吐血)等症狀,應即刻停藥並及早就醫處置。     食藥署 藥物食品安全周報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