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慢活

主頁健康慢活

減肥前必須弄懂的3大觀念

By |2022-02-11T19:12:28+08:0019 5 月, 2020|

日前印度首都新德里舉辦一場別開生面的印度肥胖美女時尚秀,在伸展台上走秀的全部是滿身臃腫的蝴蝶袖肉膀、晃動巨乳、坦然下墜大肚腩,還有幾乎胖得連成一體的大象腿。雖然台上肉波蕩漾,但模特兒們都踩著高跟鞋走台步,充滿自信傲然前行。從現場座無虛席的盛況來看,這場秀應該頗受當地人士歡迎。綜觀今日全球風尚,除了少數國家或地區崇尚肥胖壯碩外,大概所有的人都在追求窈窕健美。

使用斷食減肥法應該知道的3件事

By |2020-05-07T09:50:58+08:0029 4 月, 2020|

除了宗教修行者經常以閉關斷食方法作為砥礪心志的磨練手段外,還有很多人都鼓勵斷食,例如推廣排毒養生的醫事保健人員、從事塑身減重的美容業者、喜歡心靈靜修的瑜珈者、營養顧問等等,這意味者「斷食」其實是一件可行並有助於改善健康,甚至具有療效作用的保健手段。因此「間歇性斷食」很長時間在許多方面都被極力推薦,甚至在減肥或減重的努力上奉為圭臬。然而所謂的「間歇性斷食」具有非常嚴謹的理論、執行做法和必須遵守的規則,並非直接隨心所欲的以不吃不喝作為減肥手段。 事實證明,凡是以斷食飢餓方法減肥的反而越減越肥,為什麼呢?   細胞們的搶食大戰 人類的身體,是由大約30~60兆顆細胞個體所組成的多細胞生命體,人如果是活著,則每一顆細胞也都是一個活體。這些細胞跟人體一樣都需要定量的進食,尤其根據動物生存法則,有得吃時當趕快吃,因為下一頓餐食不知何時可以進得了口。人類花了約30~40萬年才演化出今日的行為與習慣,並根據生存演化法則造就成現在的模樣,而穩定飲食正是人類現代化的重要成果之一,其中一個重要關鍵就是生活中的飲食無虞。 但當這個看似穩定的習慣被「斷食」突然破壞,食物不再能穩定獲得,這時人體中所有負責進食與營養吸收的細胞都會高度警覺,若有飲食進入,為生存需求,細胞們便展開極大程度的搶食囤積。於是不特定的斷食,成為人體龐大細胞群的生存之戰;斷食之後的復食與心理補償作用,則導致更大量的脂肪轉換與囤積,這就是不當斷食減肥越減越肥的主因。   食慾與飢餓感的控制中心 食慾與飢餓是一組連動的生理感受機制,所謂食慾是指身體進食時的愉悅感覺;飢餓則是當身體需要食物時一種不愉快的感受。兩者藉由連動作用,身體因此建構出一個具有必須定時進食的有效系統,用以監控進食時間與飲食的攝取量。 活動性強的人,可以攝食比較多的食物而不至於在體內以脂肪方式儲存多餘能量;活動量較少的人,則相對進食減少。由於人類是動物,必須維持身體能夠有效防衛與逃跑的天生保護機制,因此生理反應上必須能夠自然的進行必要管控,以達到身體平衡;但當這種機制受到破壞時就會導致行為上的偏差,例如因飢餓感亢奮而致不斷進食,肥胖終成為必然結果。 食慾與飢餓感的控制中心是位於眼球器官直後方的腦內下視丘,當血糖濃度下降時,下視丘會受到刺激而產生神經衝動,這種衝動會由迷走神經將訊息傳達到胃壁上,導致胃壁收縮觸發消化液分泌,繼而產生飢餓感。飢餓感的發生有兩種狀態,一種就是血糖降低所導致的預期中飢餓,例如一日三餐的攝食定時點,也就是吃飯的時間到了。另一種則是因受到特定情況影響所產生的飢餓刺激,例如美食當前色香味刺激,或受某種情緒強烈左右而暴食。下視丘的食慾飢餓反應是一種非常動物性的生理機制,故而因為貪食而致肥胖也常被解釋為是一種缺乏自制力的心理缺陷。 相對於下視丘主管飢餓感的發生,大腦的邊緣系統則同時存在者一個飽食中心。邊緣系統主要負責調節身體的自主功能與情緒管理,因此飽食中心可以阻斷飢餓感,藉由發出有關飢餓已經被滿足的訊息,進而阻止身體繼續飲食。因此,如果能夠有效的促動飽食中心,就能夠快速、有效的減肥。   想有效減肥就要正常進餐 人體肥胖本質的成因有二個,一個是因脂肪堆積所形成的肥胖,另一個則是因代謝不良所造成的痰腫。兩者的外觀都是全身臃腫四處堆積,但是肥胖者的脂肪堆積捏握觸之結實而有彈性,但痰腫者則是一身軟爛稀鬆如泡水棉襖。脂肪是油脂,所以必須依靠運動燃燒才能逐漸消化掉;而痰腫卻是積存難消的液態廢物,唯有透過代謝強化才能將它排出體外。

病毒、細菌總分不清?從病毒的起源認識用藥的正確觀念

By |2020-04-30T09:58:46+08:0015 4 月, 2020|

目前全球正面臨辛苦的時刻,除了基本的消毒與口罩防護,許多人亦嘗試尋找其他可能的自保方法,比如日前曾有新聞報導有人去藥局購買消炎藥,想來對抗病毒,而在筆者門診時也曾碰到同樣的情況。 這些朋友們認為凡含有抗生素成份的消炎藥都是對抗病毒與細菌的萬靈丹,更是對治發燒、消炎及感染的千金方。但其實,病毒和細菌兩者差距甚大,甚至可說它們一點關係也沒有。   病毒:非生命卻能左右生命 病毒最大的弔詭,就是它不是虛無的,卻來自虛無,因為它是一種無根之體;它不是生命,卻左右生命,因為它是一種類生物。既使已是21世紀的今天,醫學科學上仍然無法清楚得知病毒的初始源點、從何而來?然而從地球發展歷程上看,只要有生命的地方,就有病毒存在,所以病毒很可能在世界上第一個單細胞生命進化出現時,就跟著存在了。 病毒是一種屬於類生物的有機物種,由一個核酸分子(即DNA或RNA)與蛋白質構成的非細胞形態,它無法自行表現出生命現象,只能依靠寄生於其他生命體而存在。病毒體是由一個保護性外殼,包裹著的一段DNA或RNA而成形,雖沒有繁殖能力,卻可以藉由感染機制,利用宿主的細胞系統進行複製,甚至可以讓所有具有細胞結構的生命體為它提供繁衍服務。換言之,所有的細胞都像它的代理孕母,並且有如掃描影印機一樣,快速又精準的複製原型再現。 病毒的傳播方式非常多,不同類型的病毒途徑不同,例如植物病毒可以通過以植物汁液為生的昆蟲如蚜蟲在植物間進行傳播;而動物病毒可以通過蚊蟲、蝙蝠、吸血蟲等叮咬而得以傳播。流感病毒則是經由動物或人類的飛沫、咳嗽、噴嚏、唾液、飲食、屎尿等傳播之,如諾羅病毒是通過手、足、口之接觸途徑傳播;輪狀病毒是通過受感染的兒童直接傳播;愛滋病毒則是通過體液例如唾液、性交體液、血液輸入的接觸而傳播。所以瞭解病毒的傳播途徑與傳播方式,對於病毒的防疫、檢疫、清除和治療有絕對的影響。 然而,並非所有的病毒都會導致人類疾病,因為有些病毒並不會對受感染者產生明顯傷害,例如大量存在於恆河河水中的噬菌體;有些病毒則會與宿主長期共處,例如愛滋病毒就會與人體長時間共存,保持感染性而不受宿主免疫系統的影響,這就是所謂的「病毒持續感染」。正常情況下,病毒的感染會自動引發人體免疫系統反應,進而消滅入侵的病毒,也能另外通過疫苗注射,來使接種疫苗者能產生對相應的免疫效應。 要注意的是,無論是透過何種方式,抵制病毒入侵的關鍵仍在人體自身免疫系統的完善保養,對治藥物、戴口罩、勤洗手、保持距離都屬於支持性的處理,千萬不要本末倒置,因為過度的人為干擾反而會是壓抑人類自體免疫系統的最大幫兇。    細菌:古老載體 好壞共生 釋迦佛曾於《金剛經》中描述,一切眾生之類來源有十,細菌屬於濕生,故亦為眾生之一,且為娑婆世界數量最多的眾生型態。細菌大約出現於37億年前,一般都是單細胞體,其細胞結構簡單,簡單到沒有細胞核及膜狀胞器如粒線體和葉綠體,所以也被稱為原核生物,根據演化關係可以再分為真細菌與古細菌兩大類。 無論是體型或型態上,細菌間具有相當巨大的變異,微細者眼力難以看見,粗具者則目視可辨別,不過整體上還是微細極小,故也被稱為微生物。這種細微的生物無處不在,它們可以存活於人類呼吸的空氣中、飲水中、食物中,甚至可以搭乘氣流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人體是大量細菌的自然棲息地,無論是皮膚表面、大小腸道、口鼻耳等都有細菌菌落的分布蹤跡。 細菌是以無性方式進行繁殖,主要方式是二分裂法,這種無性繁殖方式是由細菌細胞的細胞壁橫向分裂,由一變二形成兩個子代細胞,並在分裂的同時進行遺傳重組。單個細胞會通過以下幾種方式產生遺傳變異:突變,細胞自身的遺傳密碼發生隨機改變;轉化,無修飾的DNA從一個細菌轉移到溶液中另一個細菌中,並成功整合到該細菌DNA或質粒上,使其具有新的特徵;轉染,細菌中的DNA,或兩者的DNA,通過噬菌體(載體)轉移到另一個細菌中;細菌接合,單個細菌的DNA通過兩個細菌間形成的特殊蛋白質結構,接合菌毛,轉移到另一個細菌。細菌就是通過以上分裂、突變、轉染、接合等過程,將重組的基因組傳給後代,因此許多細菌都會含有異源的DNA片段。

台灣視障者人數比想像的還要多

By |2020-04-29T15:25:00+08:0022 1 月, 2020|

所謂的視覺障礙,就是根據視覺功能與功能性視覺的檢測異常,作為判斷之基礎。在這些障礙中最嚴重的就是失明盲障,亦即雙眼全盲視,或是重度弱視視障(只有隱微光影感受),現階段台灣全盲(或稱法定盲)者約5萬8千人;另外就是中、重度的低視能視覺障礙者,目前全國約114萬人。造成視覺障礙的原因非常多,其中最為一般人常聽到的有黃斑部病變、糖尿病視網膜病變、青光眼、視網膜剝離、白內障、飛蚊症、老花眼等等。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主因,是因糖尿病導致不正常的視網膜腫大,或新血管增生,可能因此發展成青光眼。青光眼則是因為眼壓升高,或血流量不足,或其他原因造成視神經萎縮。黃斑部病變是來自於視網膜中心區的黃斑部萎縮、剝離、裂孔、疤痕等因素造成不正常新血管增生的病變。白內障與飛蚊症都是來自於玻璃晶體的雜質沉澱或鈣化,它會造成剝奪性弱視,或眼球震顫。   何謂視覺功能與功能性視覺 視覺功能是指以眼球與器官的測量數據,用以說明眼睛與視覺系統的功能,例如包括視覺敏感度即視力、視野、對比敏感度、光線敏感度、顏色區辨、眼球運動與調節力等等,也就是視覺限制範圍的度量數據。所以,有關視覺功能的描述通常是量化後的數據。 功能性視覺則是用以說明個人如何使用視覺完成各項動作,其中牽涉到評估執行,例如閱讀、視物觀察等一般日常生活任務的視覺技巧與能力;故而功能性視覺常以質化方式進行表述。   新的視障趨勢正在快速發展中 有二個新的視覺障礙正在迅速發展中,其一是靜脈阻塞,包括中央視網膜和靜脈分枝因為阻塞導致視盲,所以保持心臟與全身血管的柔軟彈性與順暢流通是非常重要的。另一個就是大腦皮質性視覺損傷,也就是所謂的腦部視覺損傷,亦被稱為先天或後天腦性視障。目前,這個因為腦性問題所引發的視覺障礙已經快速發展成為一個次專科學科,且患病年齡極大幅度的向幼年發展。 導致視覺障礙發生的原因有許多,都有賴醫院及醫生的專業治療,但在自我日常的保養與保健上,也應有意識的建立良好生活作息、注意與修正不良的飲食習慣、以運動保持正常的體能狀態、建立正確的自我療癒意識、減少攝取刺激性與高油脂肥膩食物、注意自己視覺環境的健全與眼睛保健等等。   保眼食物在日常生活中其實很普遍 日常飲食中,許多人知道葉黃素對眼睛保健具有重要作用,但也有些人是半信半疑不以為然,其實有助於眼睛保健與維護良好視力,甚至病理修護的植物類食物非常多,例如金盞花、小米草、枸杞、黑莓、藍莓、黃杏、大蒜、奇異果、橙橘、菠菜、胡蘿蔔、西蘭花等等。由於每種食物中的活性成分和營養素不同,所以能夠解決的問題和提供功能亦不同,例如對於前述所提及之視障問題的對應元素葉黃素,它極大程度儲存於金盞花、小米草、枸杞、黑莓、藍莓、黃杏等之中,平日也應多攝取蔬果少吃肉。   認識葉黃素和玉米黃素

解剖咖啡:處理x杯測x分類,3分鐘讀懂咖啡小知識

By |2019-10-09T15:04:24+08:009 10 月, 2019|

咖啡,應該算是今日風行全球排名第一的人類飲料,其鋒頭與普及程度甚至超越了茶、葡萄酒、威士忌、啤酒與可樂,無論是富人或貧者,富國或窮國,咖啡都能恰如其分地融入他們各自的生活,其風格與風味的多樣與多變讓人嘆為觀止難以拒絕。   咖啡豆的日曬、水洗與蜜處理 咖啡來自於咖啡豆,咖啡豆其實是茜草科咖啡樹果實中的種子。剝開咖啡果實的漿質果皮,裡面通常藏有一對種子,種子的外面包裹著一層黏糊糊的果膠。要想獲得咖啡豆就必須先除去咖啡果實的外果皮和帶漿質的果膠,傳統的方法有濕、乾兩種,濕處理又稱水洗法,乾處理則稱日曬法,濕乾方法的選用主要是根據生產國家或地區的氣候環境與經濟條件而定,但也有兼合二法者稱之為半日曬法或半水洗法。 日曬過程相較於水洗單純,只要將咖啡果實放在地上或棚架上日曬乾燥即可,不過這個過程可能需要花上數週時間,其中最重要的是避免豆子發黴或腐爛,但輕微發酵是正常的。等果實完全乾燥後,就可剝掉皺縮的深色外層,取得內裡的咖啡豆。日曬咖啡因為沒有受到人為干預,外界影響相對少,基本上是完全自然的,所以沖煮後通常帶有一種自然的原始果香,味道顯得厚重、渾雜而狂野,甚至有些古怪。日曬咖啡的鮮明度變化多端,其所產生的風味不容易一致,因而少了透明度。不過在烘培後可以藉由稠度和密度的調整來彌補這種天然的缺(特)點,因此在特別講究氣味的義式咖啡中,日曬咖啡通常都是極重要的調味要角。 水洗法是先將新鮮咖啡果肉(即外果皮層)用機械(大型攪拌器)或高壓水柱進行擠壓、碎裂、去除,當然也可以手工直接剝離。但黏糊的果膠層難以用水洗除去,於是透過靜置發酵的方法,藉微生物分解糖膠。由於必須經過一個發酵階段與一定時間,於是產生一種特別的發酵風味,因此創造出水洗豆所特有的一種特色。在適當發酵後,再經過稍微洗滌除去黏附的殘餘果膠後,就可以送到棚架或水泥地上進行風乾或適當曝曬,時間約一周。水洗處理產生的風味極大程度不同於日曬處理,雖然做工精緻遠勝原始日曬,但卻不一定是品質的保證,因為發酵的結果難以預料,其成敗關鍵在於果實表面與水分中微生物的互動,故而水洗豆中常有所謂的臭豆,一粒臭豆可以毀掉一爐的烘培成果。 至於所謂的蜜處理,其實指的就是半日曬法或半水洗法,蜜處理通常被特定的咖啡農莊或品牌企業所樂用,因為可以透過不同的「半」微調,創造出特定的風味與特色,甚至在同一個品牌或莊園下可以出現各種更加細分的精品咖啡,對於品牌的市場鞏固具有重大影響。   咖啡豆的分級、杯測評鑑與風味分類 新鮮咖啡果實在經過連串的處理程序後就成為所謂的咖啡生豆,然後再通過一個乾加工程序:除去羊皮層外殼、品質分級、檢查瑕疵豆、取樣、包裝,最後依訂單出口。 分級是指將咖啡豆按設定標準進行品質分類,分級的評量主要依靠杯測。所謂的杯測,就是將烘培好的熟豆研磨後,置於測杯中注入熱水,確認產品優劣、香氣、風味和某些特定項目的檢測。根據不同國家或組織,杯測會有各種不同評量項目、杯測表與評分方式。杯測並非只發生於初次分類,舉凡咖啡產地、咖啡共銷合作社、生產國出口、生(熟)豆進口商、貿易業者、零售業者、甚至品牌商在決定下單購買時,都會以杯測作為決定的基礎,所以杯測是咖啡買賣中一個重要的連續評量過程。 有關杯測評鑑,大體上有二種方式,一種稱為SCAA,主要評鑑批次與樣品,將咖啡區分為精品咖啡、優質咖啡、商業咖啡、低階咖啡等四階。一種稱為COE,主要在評比咖啡的酸質、甜度、乾淨度、口感、風味、餘韻、均衡度等項目,凡獲得84分以上者可以冠予COE稱號。兩種杯測評比方式雖然評比項目與評分標準不同,但都是以消費者立場評鑑出咖啡的美味程度。 所謂咖啡風味,指的是咖啡的香氣與味道給人的整體印象;換言之,風味掌控與決定了咖啡所給人的印象。在體會咖啡風味時,不只是口嚐,鼻嗅更是重點,在不同的杯測溫度、品嚐時間、嚐嗅狀態都會有不同的感受,越特別的感受,所謂的風味就越具有性格。 咖啡風味可以大分為果香味與果仁味二大類。果香味下再分為花朵系、水果系、植物系三個系統,每系統下再細分出二個支系,花朵系下有花香味、芳香味;水果系下有柑橘系、如莓果般;植物系下有如蔥類般、如豆類般。果仁味也稱為堅果味,果仁系下再分為堅果系、焦糖系、巧克力系三個系統,每系統下同樣再分出二個支系,堅果系下有如堅果般、如麥芽般;焦糖系下有如糖果般、如糖漿般;巧克力系下有如巧克力般、如香草般。如果要更精準的描繪風味特色,支系下還可以再細分出更實際的味感,例如巧克力系下的如香草般的奶油味或牛奶巧克力味;如巧克力般下則有黑巧克力味與烘培用巧克力味,其他類推之。  

世界咖啡帶的新夥伴:烏干達咖啡

By |2019-10-14T09:59:05+08:0023 9 月, 2019|

肯亞咖啡大部分來自烏干達 喜歡非洲咖啡的朋友大概沒有人不知道帶有強烈花香、微妙果酸、柔和佛手柑與檸檬味道的「耶加雪菲」,這隻屬於AA級的肯亞咖啡豆名聞全球,肯亞咖啡也因為出產精品咖啡豆而揚名立萬。 然而,大多數人可能不知道肯亞咖啡其實很大比例,是來自於隔壁鄰居烏干達所提供。原因是烏干達是個不靠海的東非內陸國,所以烏干達咖啡多年來極大比例都是經由肯亞出口;加上烏干達曾經內戰頻繁,致使世人對於烏干達咖啡少有聞知。 烏干達雖然是一個內陸國,但由於位於咖啡帶上,故氣候宜人土地肥沃,並擁有銅、錫、鎢、釩等豐富礦藏,英國殖民時期曾被稱為「非洲明珠」。二十世紀下半葉因連年內戰及錯誤政策,國家經濟遭受巨大破壞。近年來,迫於時勢不斷研議將與鄰國的肯亞、坦尚尼亞、蒲隆地、盧安達與南蘇丹共同組成東非共同體,甚至合議進一步併為東非聯邦。這六國國家中除南蘇丹外,其他五國都富產咖啡。烏干達是非洲最主要的咖啡出口國之一,全國25%勞動人口從事咖啡相關產業,家庭式咖啡小農高達50萬戶以上,咖啡生產以羅布斯塔種為主占比超過80%,阿拉比卡種只有10~15%。   烏干達咖啡的種植環境與地理特色 咖啡帶(Bean Belt)是指在地球緯度中,最適合種植咖啡的地區,其上下約介於北回歸線與南回歸線之間,包括非洲的東非地區、亞洲的印尼及南亞地區、大洋洲的夏威夷地區、中美洲與加勒比海地區、南美洲的哥倫比亞與巴西地區,由於剛好形成一道環狀帶狀,故稱之為咖啡帶。 烏干達就是位於東非咖啡帶上,最好的咖啡大部分集中於北部的埃爾貢山區、布吉蘇山區與西部的魯文佐里山區。如同衣索比亞是阿拉比卡咖啡的原生地,而應用最廣的羅巴斯塔咖啡則是最早在烏干達發現的。烏干達至今已有超過100年的種植咖啡歷史,總產量居非洲第二,僅次於衣索比亞。同時,烏干達也是非洲少數致力於有機咖啡生產的主要國家。 烏干達的少量阿拉比卡咖啡主要產於埃爾貢火山陡峭斜坡上,由於山坡斜度過大,咖啡豆運送幾乎完全依靠驢子和人力運送。埃爾貢是一座由火山噴發形成的陡峭山脈,高度非洲排名第二,位於烏干達與肯亞交界處,坐落在非洲面積最大的維多利亞湖東北部(維湖比台灣本島大1.5倍)。已經是一座死火山的埃爾貢山被譽為是現代世界文明遺忘的伊甸園角落,這片神奇的土地,迄今仍保留著原始風貌,這裡既是狩獵、放牧的樂土,也是動物們的自由王國。山勢陡峭,多溪流瀑布,森林繁密,棲息著多種飛禽走獸,還有不少珍稀動物。   烏干達的當地生活與咖啡種植小農 烏干達在大航海時代曾經淪為英國的殖民地,直到1962年才獲得獨立,它擁有大量天然資源,包括肥沃土地、穩定降雨、物種多樣、礦藏與油源豐富,如果能夠充分發展,其富足程度幾乎可以養活非洲所有的人民,然而獨立之後,卻因政治動盪、管理落後、經濟持續萎縮,最終成為世界上最貧窮與最不發達的國家之一。 咖啡是烏干達最主要的出口農產品排名第一,大量的出口咖啡豆實際上是來自於多達五十萬戶的鄉村小農所栽種,每戶種植僅80~350株,由於種植產業規模狹小,因此咖啡小農很難依靠咖啡豆種植改善生活,然限於政府政策又不得不種,這也是烏干達咖啡不得不長期依賴肯亞出口與管理的原因。  

脫掉胖毛衣,年後減重大作戰!

By |2019-05-15T11:52:41+08:0017 5 月, 2019|

春節期間,有人計畫出遊,有人與三五好友搓搓麻將、更有人在家休息放鬆一下,過年期間免不了滿桌的大魚大肉、山珍海味、甜食、零嘴、飲料…等好料來犒賞五臟廟,再加上生活作息的改變與活動量變少,過度放縱的後果就是不知覺中讓肥油上身,春節過後硬生生增加好幾公斤的肥肉,也瞬間產生好幾位小「腹」婆、大「腹」翁,假期結束後,除了收心準備回到工作崗位外,更要調整作息與展開減重計畫,才不會讓走樣的身材變的更加不可收拾。   @為何放長假容易變胖呢? 知名減重醫師劉伯恩指出,長假時容易增胖,主要是因為放假時,人的活動量會大幅度變少,加上情緒放鬆,大腦下視丘(hypothalamus)所分泌的肥胖激素、生長激素、褪黑激素及胰島素抗耐性等的濃度都會下降,而且依照劉醫師過去幾年的門診經驗,發現肥胖程度和放假天數是成正比的。另外,放假難得輕鬆,窩在沙發裡,邊看電視邊吃零嘴成為最佳舒壓法,但是高血壓且容易水腫的族群應避免豬肉絲、牛肉乾、洋芋片、魷魚絲、鱈魚絲等類型零嘴的攝取。 劉伯恩醫師建議,因為放長假影響生理時鐘的改變,而導致肥胖行為是可以提早預防的,只要維持正常的生活作習,最晚就寢時間不要超過凌晨1點,睡眠時間以8小時為主。如果不小心熬夜,睡眠時記的拉上窗簾或是調暗光線,黑暗的環境會刺激褪黑激素、松果體的分泌,幫助促進人體新陳代謝。   @為何中年婦女容易發胖呢? 女性朋友到了40歲,開始面臨停經或更年期的生理轉換,生理上的老化再加上壓力的刺激和年輕時累積的不正常飲食習慣,讓許多女性朋友逃不過中年發胖的命運,造成中年婦女發胖的原因如下: 1.活動量減少 來到40歲階段的女性,家庭生活與工作繁忙,坐著的時間遠多於運動的時間,肌肉大量流失、脂肪增加囤積,這樣生活型態每10年會少掉3kg的肌肉,偏偏肌肉是「熱量燃燒爐」,如果照上面的速率流失肌肉,就表示妳每天已經降低了燃燒400卡熱量的能力。當40歲時,身體對於能量的需求,會比在20歲時,下降15%,如果飲食習慣仍和以前一樣,體重勢必逐年上升。 2.新陳代謝速率下降 從20歲起,體內生長激素的分泌逐漸下降,新陳代謝率會開始走下坡,通常每10年就會降低5%,加上此年紀的女性,在工作與生活方面也趨於穩定,不似年輕時外務較多,少了東奔西跑的機會,體力也大不如前,因此即使有運動習慣也抵擋不住體重數字的增加。 3.女性荷爾蒙(雌激素)的改變 女性荷爾蒙(雌激素)是年輕女性之臀部、大腿脂肪細胞儲存的激活劑,主要目的是將來提供懷孕哺乳消耗之用。當到了更年期時,女性荷爾蒙(雌激素)濃度開始不穩定,而脂肪囤積的部位也轉移到腹部,在肚子上多了一圈軟綿綿又蓬鬆的脂肪,不只影響外觀也提高心血管疾病的罹患率。 4.長期壓力累積

最重要的小事~排便順暢!

By |2019-05-08T17:47:51+08:009 5 月, 2019|

「鈴~~!」刺耳的鬧鐘鈴聲準時在7點鐘大作,王小姐是個忙碌的上班族,桌上還凌亂攤開著昨晚熬夜趕工的企劃案,帶著睡眼惺忪與尚未完全消除的疲勞身軀到浴室盥洗,邊穿衣服的同時,腦袋不停想著今天有3個會議要舉行、5個客戶要聯絡、8封E-mail待回覆…,一早還來不及好好吃ㄧ頓早餐幫助腦袋與身體開機,更別說悠閒的出清身體的垃圾~即「嗯嗯」! 現代人的忙碌造成營養過剩、運動不足、情緒緊張,加上排便不順,因此身體堆積了很多廢物,不知不覺中小毛病就一一找上門,這不但影響了生活品質,身體更如同淤積的水溝一樣累積許多垃圾和汙泥,並且發出不堪的惡臭。   @身體排除廢物有哪些途徑? 如果嘗試將家中垃圾多擺幾天不清除,相信不出幾天必定臭氣燻天、孳生細菌和 蚊蠅,同理可證人體每天所吃的食物、喝的水分、吸進的氧氣等經過身體消化與利用之後便轉變成廢物而排出體外,如此有進有出的動作看似簡單,卻是維持健康最基本的要件,人體的淨化除了排便之外,還有哪些途徑呢? 簡單而言即「一吃四排」,要排氣、排汗、排尿、排便: 排氣: 剛動完手術的病人只要「排氣」了就可以開始進食。在正常情況下,胃腸道內的氣體隨著腸子蠕動由肛門排出,也就是俗稱的「放屁」,這是正常的生理現象,所以「放屁」是胃腸蠕動功能正常與否的指標! 「屁」主要的來源有兩種,60~70%是進食時所吞入的空氣,30~40%是某些較難消化的碳水化合物經由腸內細菌消化而產生的氣體。有時在不合適的場合「放屁」是個尷尬的問題,不得已時只好忍屁,此時屁就會經由腸黏膜吸收而回到血液循環中,然後經由尿液排泄出來,但是屁並不會從嘴巴出來變成打嗝的;儘管如此,常常憋屁仍然是不健康的,憋太久會造成腹脹或是腹痛。 因此若想要減少放屁(尤其是臭屁),應養成良好飲食習慣如細嚼慢嚥、不狼吞虎嚥,以及減少吃易產氣的食物,如:乳糖、啤酒、豆類、香蕉、玉米、白蘿蔔、馬鈴薯、蛋類,甚至大麥及燕麥。 排汗: 人體排除水份的管道基本上有三個,從尿液、汗水和呼吸之中(呼氣時會有部分水氣蒸發),人體的皮膚中有許多細細的管子即汗腺,汗液就是從這些汗腺排放到體外,流汗最大的功能在於調節體溫,因為當汗液中的水份從體表以水蒸氣的形式蒸發到空氣中時,會吸收人體的熱能,使我們的體溫能保持在大約37℃左右,除此之外,體內的水溶性廢物也會隨著汗液排放出來,因此流汗也有代謝廢物的功能,如果排汗受阻,對人體健康有不良影響,舉例:夏天中暑時,汗水排不出來,體溫就會逐漸升高而出現發燒的現象。 排尿: 多喝水可以促進新陳代謝、加快廢物排泄,喝進去的湯湯水水經過人體利用轉換之後,經由腎臟過濾、再吸收後送到膀胱收集接著排出體外,膀胱大約充滿200C.C的尿液就會產生尿意,約400C.C就會脹滿膀胱,此時若不趕快去廁所就會感到尿急,有很多年輕女性,因為上班忙碌、廁所太遠或是公共廁所太髒…等原因常憋尿,因憋尿容易讓細菌附著在膀胱壁上,因此每個女性朋友這輩子或多或少都會有尿道感染的經驗。

打造不易累的體質,旺盛您的精神!

By |2019-05-07T17:41:47+08:008 5 月, 2019|

你累了嗎?」、「喝了再上!」、「不讓你睡!」…提神飲料的廣告詞總是讓人印象深刻,雖然只是一句廣告詞,但卻道盡了現代人的心酸! 現代人因為生活繁忙,再加上工作過量、睡眠不足、壓力與營養不均衡等多重影響,造成身體過勞或是疲勞累積的現象。當您身體感覺疲倦乏力、頸部僵硬、腰痠背痛、頭痛、失眠、胸悶、心悸、食慾差、消化不良,常會注意力不集中、健忘、嗜睡、工作效率變差、倦怠感、易怒,甚至沮喪…小心!你可能是罹患了「慢性疲勞症候群」。長期過勞時更會影響免疫系統及心臟系統功能,嚴重者甚至會造成悴死的情形,在日本跟台灣都已經發生多起的過勞死事件,所以您已經不能再忽視此問題了。    @認識過勞死 過勞死(Karoshi)這名詞是從日本而來,係指工作壓力過大或長期工時過長而導致的猝死。實際的死因,大多為「急性循環系統疾病」,例如:腦溢血、腦血栓、腦栓塞、腦梗塞、蜘蛛膜下出血、心臟性猝死、心肌梗塞、心臟衰竭、主動脈剝離等。根據勞委會的統計顯示,國內每年判定為過勞死的勞工人數大約都持續有20~30人,根據新修訂的「職業引起急性循環系統疾病診斷認定基準」,將把原本的「死亡前連續工作24小時,或是死亡前一周每天工作超過16小時以上」的過勞死定義,放寬到死亡前的2~6個月,如此一來較能符合過勞死的成因,即疲勞與壓力。   @認識「慢性疲勞症候群」 現代人可說是身兼數職,努力扮演好各種角色時,卻背負體力透支、睡眠不足、營養不均等,再加上工作壓力、人際關係、經濟壓力等困難,許多疲勞症狀就一一出現,甚至誤會是肝臟功能不佳。許多長期疲勞的問題,卻無法找出真正的原因,因此醫學界在1988年,將這些長期受疲勞倦怠所苦,卻又找不出病因的疾病,統稱定義為「慢性疲勞症候群」(Chronic Fatigue Syndrome,CFS)。 「慢性疲勞症候群」的症狀有點像感冒,出現頭痛、喉嚨痛、微微發燒、肌肉痠痛、失眠、休息後仍然感到疲累、回家就不想動、活動力減少50%以上,且持續半年以上。符合附表6項的症狀與2項以上的徵象,並且排除所有可能造成疲勞的慢性病因,如:癌症、自體免疫疾病、慢性疾病等。   慢性疲勞症候群的診斷標準 ※達6個月以上持續性,或反覆發作性之虛弱疲勞感。 ※無法因臥床休息而緩解。

小心注意毒源,避免與毒為伍

By |2019-01-28T15:24:36+08:002 1 月, 2019|

21世紀的今天,整個地球與人類生活環境早已陷入一個與毒為鄰的世界,各種人為性的汙染物與汙染源幾乎無所不在、無時不動,從母胎裡待孕熟的小嬰兒,到杵拐杖坐輪椅的老人家,無一倖免,究竟這些遮天蓋地的毒物到底是哪裡來的?經過長期的科學追蹤,發現各種數不清的毒物多元而複雜,它們可能來自於大氣汙染、水源汙染、食物汙染、藥物汙染、石化汙染、環境汙染,甚至心靈汙染。 根據美國環境工作小組( Environmental Working Group )2005年一項針對當年度出生嬰兒臍帶血的研究,檢驗中發現血液中竟然帶有平均200種一般家庭中常見的化學物質與汙染物。這些可怕物質,有如原罪一般跟著新生寶寶一起來到世間,這些物質多數都有致癌性,不但致使胎兒體型瘦小脆弱,而且極易造成生理缺陷與發育異常。雖然EWG的檢驗研究只針對美國一地,但觀諸其他汙染程度遠高於美國的其他地區與國家,其惡化程度當可想而知。 人類自十九世紀工業革命以來,將近二百多年的極速發展,雖然帶來空前的物質享受,但也將地球自然生態的平衡嚴重破壞,並且為自己創造了一個難以化解的有毒環境。天生體質上的毒化與弱化,再加上後天生活環境中的各種毒源,人類的健康越來越不好,幾乎高達75%的全球人口都屬於亞健康狀態,真正健康者不過5%。 無論是成長中的孩子或是成人,「解毒」已經成為現代人身體上最主要的任務之一。人體生理上每天都在靜默的處理各類毒素、過敏因子和各種垃圾,解毒工程都在肝臟中進行,解毒作用都在夜間啟動。因此,肝功能不佳者解毒效果必然同樣失效,而夜晚該睡不睡者或超晚睡者同樣解毒困難。我們的身體每天都會依照不同比例,將身上的能量分配於不同功能的部門作用,例如80%用於各種解毒,5%用於免疫系統,10%用於中樞神經系統,5%用於器官維護;雖然以上比例,會根據兒童或成人的實際需要與生理實況調整之,但無論如何分配,清除體內垃圾仍是其中最重要的任務。 如何才能避免我們的身體遭受毒害侵擾,各方說法與方法非常多,可以選擇自己能夠接受的方法或方式,但務必落實力行;除此之外,擁有正確認知、維持身心平衡、保持健康習慣、遠離毒物毒源,則是保健安康的關鍵心法。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