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

主頁Tag:子宮

造成經痛的原因

By |2018-01-03T20:44:43+08:008 1 月, 2018|

雖然造成經痛的主因是來自於子宮內膜的壞死脫落,但是促發經痛的可能原因卻因人而異,各有不同。 經痛由於發生的前後時差,又可以分為經前症候群,也就是一般說的PMS(Premenstrual Syndrome),以及所謂的痛經。 經前症候群,又稱為「經前期緊張綜合症」,是指發生在月經來潮前一至二週間各種不適徵候,包括頭痛、憂鬱、痙攣、下腹或孔房脹痛、失眠、水腫、背痛、關節痛、疲倦、皮膚發炎、情緒不穩、神經緊張、皮膚粗糙、肩頸僵硬等等。 這些現象通常多出現於經前,等行經開始之後,各種不適症狀就會逐漸減輕或消失。 經前症候群通常是由於家庭、工作或生活中種種壓力所促成,尤其是三十餘歲左右的女性最為明顯。 痛經,則是指在月經前後或行經期間,出現於下腹與腰部的疼痛,甚至是難忍的劇痛,由於它是隨著月經周期持續發作,所以稱之為痛經。 造成經痛的可能因素很多,不過源於肇因的不同,又可以分為原發性經痛與續發性經痛二種。 所謂原發性經痛是指當症狀發生時,骨盆腔內無明顯病理變化者。 一般都於初經後二年內出現,並常呈家族傾向,而母親的態度通常都會影響女兒的反應。 原發性經痛有時候會痛的非常劇烈,甚至痙攣,而導致患者衰弱無力。 疼痛常開始於每月經血初現時,也有可能在月經來的前一日,疼痛的區域大都為下腹部,或大腿內側;伴隨疼痛而來的,甚至還有嘔吐和腹瀉。 原發經痛往往於第一次分娩後逐漸減輕或消失。 續發性經痛則通常是由骨盆腔病變所引發,而且都是在初經後許多年才發生。 續發性經痛以子宮內膜異位(如前傾或後仰)、骨盆腔感染(念珠菌、披衣菌或淋球菌)和子宮內病變(長息肉或纖維瘤)等最為常見。

經痛是好朋友的好朋友

By |2018-01-03T20:45:15+08:007 1 月, 2018|

進入青春期的女性最明顯的生活改變就是每個月的「好朋友」來訪,雖然月經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但卻有許多身體正常的女性被這個定來訪的好朋友困擾不已。 當經痛痛得受不了時,最常問的一個問題就是:女人為什麼要有這麼煩人的月經? 女性有獨特的性周期,這個周期平均是二十八天到一個月,但也有可能短一些或長一些。 在性周期期間,女性的子宮內膜大多數的時間都在準備讓受精卵著床。 透過讓子宮內膜腺體增殖,豐富血管,以及讓內膜細胞本身儲存大量養分的方式,子宮做好受孕的準備。 卵子是從原始生殖細胞生成的,原始生殖細胞最初出現於卵黃囊內,直到胚胎發育至第四周才能辨認出來。 這些細胞在經過約十六個星期的遷移、分殖、分裂、結合而成為一個約有七百萬個細胞,稱稱卵原細胞的細胞體。 卵原細胞發展到這個地步,就不會進一步的分裂或增生,而是靜待新的指令。 等到出發的指令出現後,卵原細胞開始減數分裂,在往後的十一至五十年間,這顆卵泡會逐漸成熟,直到輪到她開始向輸卵管移動時,終於完成最後的減數分裂,而成為一顆次級卵母細胞,這也訧是一般所謂的卵子。 每個月卵巢都會有一顆原發性濾泡慢慢成熟長大,卵子就安居其中,從月經期間起,這個原發性濾泡會慢慢成熟,其中充滿血液,以及黃色胡蘿蔔素類物質。 到第十四天時,濾泡會破裂排出卵子,此時如果有精子進入女性體內就有受精的可能。 卵子的成熟、排卵及月經週期中內膜和輸卵管的變化,都是由一系列相互作用的激素變化所調節。 這個過程始於黃體激素中激素的釋放,而它的作用產生則是來自於下視丘的指令。 卵巢的濾泡會分泌動情激素到血管裡,這些動情激素隨著血液到達子宮內膜。 子宮內膜受到刺激就會開始增殖變厚,也就是所謂的增殖期。

子宮內膜異位 病機以血瘀為主

By |2017-10-25T11:30:30+08:0020 10 月, 2017|

子宮內膜異位症往往會引起疼痛或不孕,中醫師陳建霖表示,這種病症常發生在二十五至四十五歲的婦女身上,病機多以血瘀為主,治宜先清後溫,同時掌握氣滯、濕熱等治療重點。 陳醫師在學術研討會中指出,當女性的子宮內膜組織生長在子宮腔以外的地方時,這些內膜組織會隨月經週期變化增長,但卻沒辦法從陰道排出,最後累積下來就會形成這種病症,一般來說,通常經期長、經量多的人相對較容易誘發子宮膜異位症。 臨床症狀表現常有經痛的情形,而且很可能會愈來愈痛,但不是每個患者都會出現經痛,患者常伴有肛門下墜感、腰痠背痛、腹瀉、暈眩、月經失調等症狀。此外,大約有三成至五成比例的患者會不孕、約有二成五至四成患者會出現性交疼痛的現象。 中藥調理可用益母草、赤芍、川芎、山楂調整子宮收縮幅度,中藥方失笑散含五靈脂、蒲黃等成分,能活血祛瘀,散結止痛,同時也適合用來治療產後惡露不行、月經失調、少腹急痛等症。惡露是指產後所排穢濁液體,包括瘀血、黏液、壞死子宮內膜等。   作者: 【記者李叔霖/台北報導】 | 台灣新生報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