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燒

主頁Tag:發燒

用對棉條助好「運」

By |2022-02-10T16:29:21+08:0022 5 月, 2020|

女性經期來潮時想游泳怎麼辦?選用衛生棉條就對了!衛生棉條屬於二等級醫療器材,是使用棉、人造纖維,或兩種材質混合製成,可以放進陰道中吸收經血,可分為一般棉條與附有導管的棉條。一般棉條要用手指推入陰道中,導管式棉條則使用導管輔助推入。棉條放置完成後,體外會留有一條棉線,使用後緩慢拉出棉線棉條即可取出。

病毒、細菌總分不清?從病毒的起源認識用藥的正確觀念

By |2020-04-30T09:58:46+08:0015 4 月, 2020|

目前全球正面臨辛苦的時刻,除了基本的消毒與口罩防護,許多人亦嘗試尋找其他可能的自保方法,比如日前曾有新聞報導有人去藥局購買消炎藥,想來對抗病毒,而在筆者門診時也曾碰到同樣的情況。 這些朋友們認為凡含有抗生素成份的消炎藥都是對抗病毒與細菌的萬靈丹,更是對治發燒、消炎及感染的千金方。但其實,病毒和細菌兩者差距甚大,甚至可說它們一點關係也沒有。   病毒:非生命卻能左右生命 病毒最大的弔詭,就是它不是虛無的,卻來自虛無,因為它是一種無根之體;它不是生命,卻左右生命,因為它是一種類生物。既使已是21世紀的今天,醫學科學上仍然無法清楚得知病毒的初始源點、從何而來?然而從地球發展歷程上看,只要有生命的地方,就有病毒存在,所以病毒很可能在世界上第一個單細胞生命進化出現時,就跟著存在了。 病毒是一種屬於類生物的有機物種,由一個核酸分子(即DNA或RNA)與蛋白質構成的非細胞形態,它無法自行表現出生命現象,只能依靠寄生於其他生命體而存在。病毒體是由一個保護性外殼,包裹著的一段DNA或RNA而成形,雖沒有繁殖能力,卻可以藉由感染機制,利用宿主的細胞系統進行複製,甚至可以讓所有具有細胞結構的生命體為它提供繁衍服務。換言之,所有的細胞都像它的代理孕母,並且有如掃描影印機一樣,快速又精準的複製原型再現。 病毒的傳播方式非常多,不同類型的病毒途徑不同,例如植物病毒可以通過以植物汁液為生的昆蟲如蚜蟲在植物間進行傳播;而動物病毒可以通過蚊蟲、蝙蝠、吸血蟲等叮咬而得以傳播。流感病毒則是經由動物或人類的飛沫、咳嗽、噴嚏、唾液、飲食、屎尿等傳播之,如諾羅病毒是通過手、足、口之接觸途徑傳播;輪狀病毒是通過受感染的兒童直接傳播;愛滋病毒則是通過體液例如唾液、性交體液、血液輸入的接觸而傳播。所以瞭解病毒的傳播途徑與傳播方式,對於病毒的防疫、檢疫、清除和治療有絕對的影響。 然而,並非所有的病毒都會導致人類疾病,因為有些病毒並不會對受感染者產生明顯傷害,例如大量存在於恆河河水中的噬菌體;有些病毒則會與宿主長期共處,例如愛滋病毒就會與人體長時間共存,保持感染性而不受宿主免疫系統的影響,這就是所謂的「病毒持續感染」。正常情況下,病毒的感染會自動引發人體免疫系統反應,進而消滅入侵的病毒,也能另外通過疫苗注射,來使接種疫苗者能產生對相應的免疫效應。 要注意的是,無論是透過何種方式,抵制病毒入侵的關鍵仍在人體自身免疫系統的完善保養,對治藥物、戴口罩、勤洗手、保持距離都屬於支持性的處理,千萬不要本末倒置,因為過度的人為干擾反而會是壓抑人類自體免疫系統的最大幫兇。    細菌:古老載體 好壞共生 釋迦佛曾於《金剛經》中描述,一切眾生之類來源有十,細菌屬於濕生,故亦為眾生之一,且為娑婆世界數量最多的眾生型態。細菌大約出現於37億年前,一般都是單細胞體,其細胞結構簡單,簡單到沒有細胞核及膜狀胞器如粒線體和葉綠體,所以也被稱為原核生物,根據演化關係可以再分為真細菌與古細菌兩大類。 無論是體型或型態上,細菌間具有相當巨大的變異,微細者眼力難以看見,粗具者則目視可辨別,不過整體上還是微細極小,故也被稱為微生物。這種細微的生物無處不在,它們可以存活於人類呼吸的空氣中、飲水中、食物中,甚至可以搭乘氣流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人體是大量細菌的自然棲息地,無論是皮膚表面、大小腸道、口鼻耳等都有細菌菌落的分布蹤跡。 細菌是以無性方式進行繁殖,主要方式是二分裂法,這種無性繁殖方式是由細菌細胞的細胞壁橫向分裂,由一變二形成兩個子代細胞,並在分裂的同時進行遺傳重組。單個細胞會通過以下幾種方式產生遺傳變異:突變,細胞自身的遺傳密碼發生隨機改變;轉化,無修飾的DNA從一個細菌轉移到溶液中另一個細菌中,並成功整合到該細菌DNA或質粒上,使其具有新的特徵;轉染,細菌中的DNA,或兩者的DNA,通過噬菌體(載體)轉移到另一個細菌中;細菌接合,單個細菌的DNA通過兩個細菌間形成的特殊蛋白質結構,接合菌毛,轉移到另一個細菌。細菌就是通過以上分裂、突變、轉染、接合等過程,將重組的基因組傳給後代,因此許多細菌都會含有異源的DNA片段。

藥物過敏6徵兆

By |2019-07-09T10:22:21+08:0010 7 月, 2019|

吃藥之後皮膚出現紅疹、眼睛紅腫不適等過敏症狀,該怎麼辦呢?食品藥物管理署(以下簡稱食藥署)提醒,在用藥期間發生「疹」、「破」、「痛」、「紅」、「腫」、「燒」等藥物過敏6大前兆時,要立即帶著正在服用的藥袋,或用藥紀錄單回診喔! 藥物過敏是在使用藥物後,引發身體出現過敏的症狀,任何人或藥物都有可能產生藥物過敏,而且是難以預期的,又因藥物種類或免疫反應機轉不同,部分過敏反應會在使用後立即至數日內出現,但也可能延遲到2、3個月才出現。一但發現在使用藥物後,出現「疹」:皮膚紅疹、搔癢或水泡;「破」:口腔或黏膜潰瘍;「痛」:喉嚨痛;「紅」:眼睛紅腫、灼熱;「腫」:眼睛、嘴唇腫;「燒」發燒等藥物過敏症狀時,就應儘速就醫。 如果民眾服藥過後出現藥物過敏反應,可參考以下藥物過敏處理3原則: 儘速回診或就醫 疑似出現用藥過敏症狀時,應儘速攜帶正在服用的藥袋或用藥紀錄單回診就醫,切勿擅自自行停藥、換藥,以免造成原有疾病惡化,或藥物過敏狀況加劇。 註記過敏藥物 有用藥過敏史的民眾,可請醫師將過敏藥品名稱註記於「藥物過敏紀錄卡」,連同健保卡隨身攜帶,也可請醫師註記於健保IC卡中。 主動告知 若有用藥過敏史的民眾,就醫時應主動告知處方醫師過敏藥品,領藥時再請藥師幫忙核對,以避免誤用過敏藥品,確保個人用藥的安全。 食藥署提醒,民眾用藥期間應注意服藥後身體反應,若出現可疑症狀,應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用藥史;若對使用藥品有任何問題,都可以向鄰近的藥局藥師諮詢喔。   食藥署 藥物食品安全周報 第711期  

給孩子用退熱貼?這3個步驟你做到了嗎?

By |2019-06-25T16:31:28+08:0026 6 月, 2019|

在孩童的成長過程中,總免不了感冒發燒,許多家長會準備「退熱貼」讓孩子使用,藉此減緩不適感,但要如何挑選才能確保孩子安全呢? 退熱貼一般含有水化的柔軟凝膠,可用來提供體表冷敷,屬於第一等級醫療器材。民眾選購時,應把握「醫材安心3步驟,一認、二看、三會用」之原則:第一要認識退熱貼是醫療器材,第二是在購買時,看清楚包裝上是否載明衛生福利部核准之「醫療器材許可證字號」及「廠商名稱、地址、品名、製造日期及有效期間或保存期限」等完整標示,第三則是購買後依產品說明書適當使用及保存,以確保選用產品之品質。 值得注意的是,年幼孩童的分辨能力不佳,食藥署提醒,不要把退熱貼放在兒童輕易拿取的地方,且需在成年人的監護下才能使用;萬一小朋友意外誤食產品上的凝膠,應立即就醫,由醫生評估處置。 另外,食藥署為方便消費者選購,屬於第一等級醫療器材的退熱貼已開放可於郵購買賣通路銷售。但目前僅限於領有販賣業藥商許可執照,以及具有實體店面的藥商,向所在地衛生局提出登記郵購買賣通路事項申請並經核准後,才能在網路上公開販售。所以,一般民眾切勿將家中沒用完的退熱貼上網販售,以免違反藥事法規定。 民眾如需查詢醫療器材許可證產品相關資料,可至食藥署網站之醫療器材許可證資料庫系統查詢(食藥署首頁>業務專區>醫療器材許可證資料庫>藥物、醫療器材、化粧品許可證查詢作業)。   食藥署 藥物食品安全周報 第674期    

電療舒緩痠痛嗎?

By |2019-05-21T15:06:04+08:0022 5 月, 2019|

身體長時間維持同一個姿勢,或因施力不當,導致肌肉痠痛不適怎麼辦?目前市售宣稱可舒緩痠痛的「動力式肌肉刺激器」種類繁多,該如何挑選、使用才能確保安全呢? 動力式肌肉刺激器是利用電療原理,將微弱電流,經由貼於皮膚上的電極貼片,重覆刺激肌肉收縮所用的電動醫用器材。主要效能為用於放鬆肌肉,改善痠痛,促進肌肉活動或局部血液循環。但使用前仍請注意,如身體出現不適症狀,應先就醫,以免延誤診斷及治療。 食藥署提醒,使用動力式肌肉刺激器應注意8點: 若有發燒等急性症狀或體內裝有心臟節律器等電子式植入醫材,則不能使用本產品,以避免植入裝置功能失效或故障而發生危險。 使用者體內有金屬植入物,且有心臟病患者、皮膚異常症狀、生理期期間及孕婦者應避免使用,如確有使用的必要性,應先諮詢醫師的意見。 使用時,使用者應先將身上的金屬物件(如首飾、手錶等)取下,且請勿在高溫場所、身體有水(如洗澡、流汗)、開車、睡眠或機器充電時使用。 使用時,請先將貼片貼妥於皮膚上,若要撕下貼片,需先關閉機器電源。 務必依照產品使用說明書刊載的操作時間及次數(醫師處方除外)使用,且建議由低輸出強度開始進行調整,直至適合的輸出強度再開始進行治療。 使用時與微波器材保持距離,勿與痠痛藥膏或痠痛噴劑合併使用。 如果動力式肌肉刺激器的電極貼片,有破損或疑似故障則不得使用,應由原廠人員檢修,確認功能正常後才能再使用。 使用前請詳細閱讀產品使用說明書並遵照指示使用。 還記得「醫材安心三步驟」嗎?第一要先「認」識動力式肌肉刺激器是醫療器材,第二是在購買產品時「看」清楚包裝上有沒有載明醫療器材許可證字號,第三則是在使用前要詳閱說明書,依說明書刊載的方式「正確使用」醫療器材。   食藥署 藥物食品安全周報

接種疫苗防腦炎

By |2019-05-20T13:57:55+08:0021 5 月, 2019|

遭蚊叮咬恐喪命?日本腦炎是經由病媒蚊叮咬,而將日本腦炎病毒傳染給人類,感染者的症狀以腦炎最常見,致死率約20%~30%,存活病例中,約30%~50%有神經性或精神性後遺症,由於目前並無有效的治療藥物,因此預防性接種疫苗更顯重要。通常在接種疫苗後,局部會出現發紅、腫脹、疼痛等症狀,少數人會有發燒、頭痛及倦怠感等全身性反應, 大約3至7天就會自動消失。 臺灣是日本腦炎的流行區,我國早在民國57年就全面推行幼童接種日本腦炎疫苗,目前已可供全年施打,若您家中有幼童仍未施打疫苗,記得依照時程定期接種(幼兒於出生滿15個月接種第1劑,間隔12個月接種第2劑,共應接種2劑)。日本腦炎流行高峰期,大約在每年6至7月之間,成人若居住地或工作場所接近豬舍、其他動物畜舍或病媒蚊孳生地點等高風險地區,且未曾接種或接種史不明的成人,建議於流行期前(每年3至4月)自費接種疫苗,提高自身免疫力。 目前我國採取與世界衛生組織(WHO)同步的管理方式, 在日本腦疫苗上市前,需先向食藥署申請查驗登記,經檢驗合格後始取得許可證。食藥署亦嚴格執行逐批檢驗放行政策,每一批自國外進口或國內生產的疫苗,都要由國家實驗室嚴格把關,檢驗合格後始可供國人使用。   食藥署 藥物食品安全周報 第703期      

打造不易累的體質,旺盛您的精神!

By |2019-05-07T17:41:47+08:008 5 月, 2019|

你累了嗎?」、「喝了再上!」、「不讓你睡!」…提神飲料的廣告詞總是讓人印象深刻,雖然只是一句廣告詞,但卻道盡了現代人的心酸! 現代人因為生活繁忙,再加上工作過量、睡眠不足、壓力與營養不均衡等多重影響,造成身體過勞或是疲勞累積的現象。當您身體感覺疲倦乏力、頸部僵硬、腰痠背痛、頭痛、失眠、胸悶、心悸、食慾差、消化不良,常會注意力不集中、健忘、嗜睡、工作效率變差、倦怠感、易怒,甚至沮喪…小心!你可能是罹患了「慢性疲勞症候群」。長期過勞時更會影響免疫系統及心臟系統功能,嚴重者甚至會造成悴死的情形,在日本跟台灣都已經發生多起的過勞死事件,所以您已經不能再忽視此問題了。    @認識過勞死 過勞死(Karoshi)這名詞是從日本而來,係指工作壓力過大或長期工時過長而導致的猝死。實際的死因,大多為「急性循環系統疾病」,例如:腦溢血、腦血栓、腦栓塞、腦梗塞、蜘蛛膜下出血、心臟性猝死、心肌梗塞、心臟衰竭、主動脈剝離等。根據勞委會的統計顯示,國內每年判定為過勞死的勞工人數大約都持續有20~30人,根據新修訂的「職業引起急性循環系統疾病診斷認定基準」,將把原本的「死亡前連續工作24小時,或是死亡前一周每天工作超過16小時以上」的過勞死定義,放寬到死亡前的2~6個月,如此一來較能符合過勞死的成因,即疲勞與壓力。   @認識「慢性疲勞症候群」 現代人可說是身兼數職,努力扮演好各種角色時,卻背負體力透支、睡眠不足、營養不均等,再加上工作壓力、人際關係、經濟壓力等困難,許多疲勞症狀就一一出現,甚至誤會是肝臟功能不佳。許多長期疲勞的問題,卻無法找出真正的原因,因此醫學界在1988年,將這些長期受疲勞倦怠所苦,卻又找不出病因的疾病,統稱定義為「慢性疲勞症候群」(Chronic Fatigue Syndrome,CFS)。 「慢性疲勞症候群」的症狀有點像感冒,出現頭痛、喉嚨痛、微微發燒、肌肉痠痛、失眠、休息後仍然感到疲累、回家就不想動、活動力減少50%以上,且持續半年以上。符合附表6項的症狀與2項以上的徵象,並且排除所有可能造成疲勞的慢性病因,如:癌症、自體免疫疾病、慢性疾病等。   慢性疲勞症候群的診斷標準 ※達6個月以上持續性,或反覆發作性之虛弱疲勞感。 ※無法因臥床休息而緩解。

喝感冒糖漿3招

By |2019-03-21T18:20:54+08:0022 3 月, 2019|

近日天氣溫差大,正是感冒的好發季節,有些民眾習慣自行到藥局購買感冒糖漿服用,但卻不知如何正確使用,有人不慎過量服用,或在家中囤積感冒糖漿,食品藥物管理署(以下簡稱食藥署)彙整出正確服用感冒糖漿3招,供大家參考。 應遵循藥品仿單(說明書)使用,切勿過量使用:民眾常認為「感冒糖漿口感甜,又沒什麼藥味,多喝一些應該沒關係」,這樣的錯誤認知,常會使民眾一次喝下一整瓶,反而超過安全劑量。感冒糖漿是「藥」不是飲料,勿隨意飲用。至藥局購買之感冒糖漿,應依藥師指示或詳閱藥品仿單(說明書)並遵循其用法用量,切勿飲用過量。 小心藥品併用:感冒糖漿大多含有止痛退燒成分(如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緩解鼻塞流鼻水症狀的成分(如chlorpheniramine maleate)、幫助提神及緩解頭痛的成分(如咖啡因)、止咳的支氣管擴張劑(如dl-methylephedrine HCl)等,而其他綜合感冒藥、鎮咳祛痰藥或解熱鎮痛藥等藥品,可能存在相同或作用相似之成分,如果合併使用,可能增加發生不良反應之風險。因此使用感冒糖漿時,不要自行併用其他感冒藥、鎮咳祛痰藥或解熱鎮痛藥等,以免過量使用。 感冒症狀沒改善,應就醫治療:市售感冒糖漿只能緩解症狀,不能預防或治療感冒,如果服用感冒糖漿等指示藥品後,症狀沒有改善、或症狀還併隨有發燒、或發燒持續3天等現象,應儘速就醫,避免產生嚴重的併發症。 食藥署提醒,使用市售感冒糖漿前應先充分閱讀藥品仿單(說明書),瞭解其使用方式及可能的不良反應,以有效發揮療效,避免藥物不良反應的發生,服用後,如感冒症狀未改善,抑或出現其他不適症狀,應立即就醫。   食藥署 藥物食品安全周報 第700期        

保存年貨3撇步

By |2019-02-15T13:40:28+08:0018 2 月, 2019|

農曆年節常因囤積太多食材,冰箱冷度不夠,導致微生物繁殖與生長,也可能因食材未充分加熱,或剩菜加熱不足導致食品中毒,食品藥物管理署(以下簡稱食藥署)提醒消費者購買年貨需適量,並彙整出保存年貨3撇步,供民眾參考。   1.留意冰箱貯存溫度 購買食品後,注意包裝標示,需冷藏的食品貯藏溫度應在7℃以下,冷凍食品應在-18℃以下。為了讓冰箱各層溫度穩定維持在適當的溫度範圍,應避免貯存過多的食材。   2.減少微生物孳生風險 烹調生鮮海產、魚貝類時,千萬別為了追求鮮美口感而忽略中毒之風險,刻意讓食物半生不熟,因為海鮮如果沒有充分加熱,可能引起腸炎弧菌食品中毒,導致水樣腹瀉、腹痛、噁心、嘔吐、頭痛、發燒、發冷等症狀,想要預防食品中毒,食用前應徹底復熱,中心溫度至少應超過70℃,才能消滅細菌。 香腸、火腿、臘肉、醬菜也是年節熱門食品,購買此類產品,最好選擇標示完整,包裝無破損,並於食用前徹底加熱。 許多人誤以為真空包裝食品及醃漬食品即便放在室溫下保存,也不會腐敗或發黴,但這類食物可能僅隔絕空氣,讓一般好氧菌無法生長(例如:黴菌、大腸桿菌等),卻會成為另一類細菌「厭氧菌」(例如:肉毒桿菌)喜歡的生長環境,因此若沒有充足食品製備安全衛生概念,不建議自行製作真空類或醃漬類產品,否則可能因產品保存或料理不慎,增加造成肉毒桿菌毒素中毒機率。   3.常溫保存應置於陰涼乾燥處 應景的糖果、瓜子、開心果等零嘴,應該優先選購有完整標示及包裝、能密封的產品,並且根據包裝標示,正確保存。若開封後已出現異味,或是原本乾燥的質地變得濕軟,就應丟棄,過了有效日期就不吃。      

免疫系統是人體的作戰司令部

By |2019-01-28T15:22:13+08:0024 1 月, 2019|

人體內的駭客——病原菌 我們日常生活的空間其實是一個充滿各種生命的生態宇宙,無論是眼睛可以看見或看不見,體內或體外,白天或黑夜,寒冷或炎熱,各種生命形式無時無刻不存在,其中最多的是被稱為「微生物」的龐大族群,其數量之大有如恆河沙數。 大多數的微生物對人體無害,但有少部分會對人類產生致病或致命的影響。這些可怕的致病微生物被稱為「病原菌(pathogens)」,可以再細分為細菌、病毒、真菌、原蟲和寄生蟲等類。 當這些小小小東西進出穿透人體的自然屏障而進行繁殖時,身體就會發生感染症狀,例如發燒、潰爛等等;感染可以是局部的,也可以是全身性的。 為了對抗感染,人體會發展出許多防禦與自衛機制,免疫系統與免疫反應正是其中一種。免疫系統是一群由細胞、器官和蛋白質所構成的防禦指揮系統,它們可以辨認出外來的異質性蛋白質,也就是所謂的「抗原」,並且藉由產生反應以殲滅入侵者。   免疫系統是由許多器官共同組成的 免疫系統既然被稱為是「系統」,顯然不會是一種或一組器官而已,它其實包含了許多器官,例如血管、淋巴管、淋巴腺、骨隨、扁桃腺、胸腺、腺樣增殖體、脾臟、小腸、盲腸。前文說過免疫系統是人體防禦機制的一部分,所以負責防禦機制的各種器官,就是免疫系統能否發揮功能的重要防線,它們包括呼吸道、皮膚、鼻子、眼淚、唾液、胃酸、腸道內的保護性益菌等等。   免疫系統依靠「激活」產生指揮與防禦作用 當人體被特定的病原菌感染時,免疫系統就會立刻被激活,以保持人體對抗未來同一種病原菌的持續擴張感染。 因為感染而產生的各種症狀,其實就是身體防禦機制在免疫系統指揮下與病原菌戰鬥的結果。 所以,免疫系統在人體的整體防禦機制中,有如作戰司令部,它必須快速的辨認出入侵份子是否為恐怖份子,同時發出必要的作戰指令,協調指揮快打部隊進行防禦與攻擊。 血液中的白血球軍團與抗體,在免疫系統抗擊作用中發揮重要的關鍵角色,例如一種被稱為「B型淋巴球」的白血球會產生循環於全身的抗體,來對抗入侵的病原菌,造成病原菌的弱化,接著這些壞傢伙就會被另一種白血球吞噬細胞所吞滅。 免疫系統具有記憶性,若某人的免疫系統曾經被某種特定感染源激發過,當再次面臨相同染時,他的免疫系統就會快速回應。反之。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