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胞

主頁Tag:細胞

病毒、細菌總分不清?從病毒的起源認識用藥的正確觀念

By |2020-04-30T09:58:46+08:0015 4 月, 2020|

目前全球正面臨辛苦的時刻,除了基本的消毒與口罩防護,許多人亦嘗試尋找其他可能的自保方法,比如日前曾有新聞報導有人去藥局購買消炎藥,想來對抗病毒,而在筆者門診時也曾碰到同樣的情況。 這些朋友們認為凡含有抗生素成份的消炎藥都是對抗病毒與細菌的萬靈丹,更是對治發燒、消炎及感染的千金方。但其實,病毒和細菌兩者差距甚大,甚至可說它們一點關係也沒有。   病毒:非生命卻能左右生命 病毒最大的弔詭,就是它不是虛無的,卻來自虛無,因為它是一種無根之體;它不是生命,卻左右生命,因為它是一種類生物。既使已是21世紀的今天,醫學科學上仍然無法清楚得知病毒的初始源點、從何而來?然而從地球發展歷程上看,只要有生命的地方,就有病毒存在,所以病毒很可能在世界上第一個單細胞生命進化出現時,就跟著存在了。 病毒是一種屬於類生物的有機物種,由一個核酸分子(即DNA或RNA)與蛋白質構成的非細胞形態,它無法自行表現出生命現象,只能依靠寄生於其他生命體而存在。病毒體是由一個保護性外殼,包裹著的一段DNA或RNA而成形,雖沒有繁殖能力,卻可以藉由感染機制,利用宿主的細胞系統進行複製,甚至可以讓所有具有細胞結構的生命體為它提供繁衍服務。換言之,所有的細胞都像它的代理孕母,並且有如掃描影印機一樣,快速又精準的複製原型再現。 病毒的傳播方式非常多,不同類型的病毒途徑不同,例如植物病毒可以通過以植物汁液為生的昆蟲如蚜蟲在植物間進行傳播;而動物病毒可以通過蚊蟲、蝙蝠、吸血蟲等叮咬而得以傳播。流感病毒則是經由動物或人類的飛沫、咳嗽、噴嚏、唾液、飲食、屎尿等傳播之,如諾羅病毒是通過手、足、口之接觸途徑傳播;輪狀病毒是通過受感染的兒童直接傳播;愛滋病毒則是通過體液例如唾液、性交體液、血液輸入的接觸而傳播。所以瞭解病毒的傳播途徑與傳播方式,對於病毒的防疫、檢疫、清除和治療有絕對的影響。 然而,並非所有的病毒都會導致人類疾病,因為有些病毒並不會對受感染者產生明顯傷害,例如大量存在於恆河河水中的噬菌體;有些病毒則會與宿主長期共處,例如愛滋病毒就會與人體長時間共存,保持感染性而不受宿主免疫系統的影響,這就是所謂的「病毒持續感染」。正常情況下,病毒的感染會自動引發人體免疫系統反應,進而消滅入侵的病毒,也能另外通過疫苗注射,來使接種疫苗者能產生對相應的免疫效應。 要注意的是,無論是透過何種方式,抵制病毒入侵的關鍵仍在人體自身免疫系統的完善保養,對治藥物、戴口罩、勤洗手、保持距離都屬於支持性的處理,千萬不要本末倒置,因為過度的人為干擾反而會是壓抑人類自體免疫系統的最大幫兇。    細菌:古老載體 好壞共生 釋迦佛曾於《金剛經》中描述,一切眾生之類來源有十,細菌屬於濕生,故亦為眾生之一,且為娑婆世界數量最多的眾生型態。細菌大約出現於37億年前,一般都是單細胞體,其細胞結構簡單,簡單到沒有細胞核及膜狀胞器如粒線體和葉綠體,所以也被稱為原核生物,根據演化關係可以再分為真細菌與古細菌兩大類。 無論是體型或型態上,細菌間具有相當巨大的變異,微細者眼力難以看見,粗具者則目視可辨別,不過整體上還是微細極小,故也被稱為微生物。這種細微的生物無處不在,它們可以存活於人類呼吸的空氣中、飲水中、食物中,甚至可以搭乘氣流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人體是大量細菌的自然棲息地,無論是皮膚表面、大小腸道、口鼻耳等都有細菌菌落的分布蹤跡。 細菌是以無性方式進行繁殖,主要方式是二分裂法,這種無性繁殖方式是由細菌細胞的細胞壁橫向分裂,由一變二形成兩個子代細胞,並在分裂的同時進行遺傳重組。單個細胞會通過以下幾種方式產生遺傳變異:突變,細胞自身的遺傳密碼發生隨機改變;轉化,無修飾的DNA從一個細菌轉移到溶液中另一個細菌中,並成功整合到該細菌DNA或質粒上,使其具有新的特徵;轉染,細菌中的DNA,或兩者的DNA,通過噬菌體(載體)轉移到另一個細菌中;細菌接合,單個細菌的DNA通過兩個細菌間形成的特殊蛋白質結構,接合菌毛,轉移到另一個細菌。細菌就是通過以上分裂、突變、轉染、接合等過程,將重組的基因組傳給後代,因此許多細菌都會含有異源的DNA片段。

「再生醫療」是什麼?

By |2019-05-28T16:50:36+08:0029 5 月, 2019|

再生醫療主要是利用細胞、基因重建修復人體的結構或功能,或者治療和預防人類疾病,範圍包含「再生醫療製劑」、「再生醫療技術」或「複合性醫療器材」;為維護民眾的安全、權益和用藥可近性,衛生福利部(以下簡稱衛福部)依不同屬性,訂定專法分類管理,包括再生醫療製劑與再生醫療技術。   再生醫療製劑 近來細胞、基因與組織工程等被應用於治療許多病症,政府為使民眾可以接受高品質的再生醫療製劑治療,並促進生技產業研發,衛福部擬定「再生醫療製劑管理條例」(草案),作為未來管理依據,目前在立法審議中。   再生醫療技術 為了應病患需求,由特定醫療機構為病患施行「客製化」的細胞治療,以重建人體的構造、機能或治療疾病,稱為「細胞治療技術」,為保障民眾權益與預防風險發生,衛福部在去(107)年9月發布「特定醫療技術檢查檢驗醫療儀器施行或使用管理辦法(簡稱特管辦法)」,並開放6大項目的「自體細胞治療」供醫療機構申請。這些申請案會經由專家審查,從「細胞製程」、「移植同意書」、「收費方式」與「救濟措施」等面向,為民眾權益把關。而細胞製備場所部分,則由食藥署執行實地查核,確認人、機、料、法、環的各個環節是否符合「人體細胞組織優良操作規範(GTP)」,以確保細胞之生產品質。   食藥署 藥物食品安全周報 第707期      

奇妙的微脂囊球包覆技術

By |2019-01-21T10:57:40+08:0010 1 月, 2019|

1961年,一位英國血液學家艾立克・道格拉斯・博瀚 (Dr. Alex Doughlas Bangham) 在測試其研究機構新設立的電子顯微鏡功能時,意外發現磷脂與水在特定條件下會反應形成一種脂質性的雙層膜囊體,隨後經過多方實驗,於1965年公布實驗結果對外發表。至此,這個被稱微脂體(Liposome)的膜囊,由於結構類似細胞膜,因而開啟了往後半世紀熱烈的微脂體科研與產業應用,而博瀚博士也因此被尊為微脂體之父。 什麼是微脂囊? 所謂「微脂囊」,是指一種從類脂物質例如大豆卵磷脂中所提煉出來的微小空心球狀體,這種球體直徑不超過千分之一毫米,體徑約0.0025~3.5um,細小到只能用電子顯微鏡才看得清楚。當磷脂分散於水中時,會自動形成囊狀的細小結構體,其裡外雙面具有親水性,但夾層卻為疏水性。換言之,微脂囊就像三明治一樣,可以把水溶性物質包裹在球心,而油溶性物質則被夾在球體的皮膜層內,所以可以用來當作水性物質與油性物質的傳輸載體。這種將特定的水油有效活性成分包覆在經過特殊設計的奈米中空囊球裡,就稱為「微脂囊球包覆技術」。 由於磷脂質的組成結構與人體細胞膜成分完全相同,且體積大小約為細胞的1/300,因此可以輕易穿透細胞膜或皮膚角質層,而不受細胞自然保護機制影響,進而讓其所包覆乘載的活性成分可以被送達細胞內裡,這種穿透細胞膜緩慢釋放活性成分的特殊作用,於是被大量應用在醫藥、保健品與美妝產品中。 微脂囊球包覆技術的應用與效能 如果把藥物包覆在微脂囊裡,由於其外脂層結構類似細胞膜特性,故而可以輕鬆的與細胞膜融合,並把藥物帶進細胞內。這種有效的精準傳輸效果,不但可以將藥物使用量盡量減低,還能避免傷及正常細胞。因為少用藥物相對也減少毒副影響,例如化療藥,可以直接將藥效作用於腫瘤區而避免不當的過度擴散效應,為病人的治療帶來正面的積極效果。 同樣的,微脂囊球包覆技術也被廣泛應用於保健食品中,一些具有脂質性的成分例如「葉黃素」,有無運用微脂囊球包覆技術,其實就會直接影響產品所承諾的效果,因此建議消費者在選擇含有脂溶性維他命,或其他脂質性成分的保健品時,應該注意該產品是否有運用這個特別的技術條件。 另外在美容保養上,微脂囊也能協助發揮產品的最大功效,因為微脂囊的穿透與精準傳輸作用,可以促使一些不容易被肌膚吸收的活性成分例如抗氧化劑、美白成分、玻尿酸、維他命、酵母等,不但能夠確實有效的穿透角質層而被肌膚吸收,還可以避免可能因為吸收不良而引起的過敏性反應。    

當細菌變成醫生:認識菌叢生態與益生菌

By |2019-01-28T15:28:10+08:0021 12 月, 2018|

地球,太陽系中唯一已知存有生命的天體,而被稱為「兩腳獸」的人類則是這個天體中最具有掌控能力的生命族群,根據聯合國2017年統計,目前全球人口數已約達76億,預估2100年會增長到112億,真的太可怕了!但確實是一個難以承受的宇宙奇蹟,在這顆不算很大的星體上怎麼會有這麼多的「人」? 和平共處的正、反派角色 另一個宇宙奇蹟發生在「人」身上。人體是一個經由各種細胞體結構起來的生命組合,這個多細胞組合體中的每一顆細胞都是單一的生命體,透過4~6兆顆細胞的密切合作構成一個所謂的你我他。然而,在人體這個生命小宇宙中不是只有那幾兆顆細胞,還有數不清的各種菌類共同生活於其中。到底有多少呢?據估計大約是人體細胞總數量的6~10倍,也就是24~60兆,它們包括了細菌,真菌,古菌和病毒。 這一大群巨量微生物殖民於人體內具有共生性,意味著它們與細胞共存而不傷害人類,某些微生物群甚至與它們的人類宿主具有互惠關係。當然,也有些非致病微生物群可以經由它們產生的代謝物損害人類宿主。到目前為止,大多數常居微生物的作用,科學界仍然還無法全然清楚,至於那些預期存在並在正常狀況下不引起疾病的,則被認為是「正常菌群」或「正常微生物群」。值得特別注意的是,某些微生物群會主動執行已知對人類宿主有益的任務,這類微生物群就被稱為是人體內的「益菌」,而會產生或引發傷害作用的就稱為「壞菌」。 人類體內的益菌和壞菌,就如同地球星體上的好人與壞人,對於其宿主的影響是截然不同的,彼此間存在著一種平衡關係,而所謂的好壞,是根據其對宿主環境的正負面作用而定。當壞菌簇群數多於益菌,或壞菌的作用影響力強過益菌時,人體就會產生各種病理現象,例如免疫力低落容易感冒,或心情鬱悶不快樂,或便祕、腹瀉,甚至口臭;反之,當益菌簇群數多於壞菌,或作用影響力強過壞菌時,人體就可以保持愉悅好心情與應有的健康活動力。人體內這種巨量微生物群所構成的奇妙生態環境,就被稱為「菌叢生態」。 人體內的健康盟友 眾所周知的「益生菌」,是益菌群中的一大類。所謂益生菌,是指食入後對人體有正面效益的食入性微生物,目前科學研究雖然仍缺乏大量而明確的臨床數據報告,但就一般使用實效上,已顯示益生菌確實有助於改善免疫系統、促進腸道健康、緩解便秘、預防感冒等健康支持作用,甚至能夠常保笑容好心情。 一般來說益生菌是安全的,但也有極少數因為細菌與宿主交互作用而產生不良反應的個案。乳酸菌是益生菌中的一種,但不等於就是益生菌,這是用來歸類能夠利用碳水化合物進行發酵並產生多量乳酸的細菌總稱。乳酸菌是一個類別龐雜的菌群,近年來由於生物科技及分子生物學的不斷發展,乳酸菌已經由早期的4個屬(genus),細分擴充為17個屬273個種(species)。需要特別注意的是,部分乳酸菌對人體有健康促進作用,但也有許多是不適合人體食用的,所以在選擇食用乳酸菌時,應該仔細小心辨識。 有效選擇好的益生菌 目前市售益菌品牌眾多,如何選購優良的益生菌產品,辨識方法如下: 一、標示清楚:好的產品一定會有清楚標示,包括產品內所含菌種類別、學名、數量等均必需符 合國家規定。 二、有效包覆:益生菌必須活著才有效,所以產品菌種的包覆技術是品質優劣的關鍵,有效包覆可以保護益生菌不會被胃酸殺死。 三、菌種適量:產品菌種以3~5種為佳,因為如果種類太複雜,會因個別菌種數量不足而稀釋其應有功效,並降低存活量。 四、菌量適當:產品內的每包(2~3公克)含菌數最佳建議為30億株,過少無效,過多無意義。

男人的骨頭不比女人硬

By |2018-10-08T10:21:35+08:009 10 月, 2018|

  從前節的說明看來,骨質疏鬆症似乎是女性的專利之一,其實男人的骨頭並不比女人硬,女性因為生育,停經使得生理上無可避免的處於骨質過度流失的高危險風險中,但有許多男人卻不自知的將自己亦置身於其中。 根據統計,美國目前有百分之二十的男人,因為骨質的疏鬆不能承擔生活上的正常壓力,其中一百五十萬人患有骨質疏鬆症,三百五十萬人屬於高危險群。 這些人除了年齡老化所帶來的必然後果外,還有許多因素促成骨質的流失病變,這些致病因子對美國人有效,對台灣人一樣管用。 一、抽菸酗酒 在「潘朶拉世界的大成就者」一文中,我們曾經細數菸對人體所帶來的禍害,對骨骼來說,菸能夠產生的傷害絕不下於可樂、汽水。 菸裡的有毒成分會影響荷爾蒙製造細胞,使得身體的荷爾蒙分淴失調,促使骨質流失加速,增加骨質疏鬆罹患的機率。 酒適量飲用雖有活血的作用,但過量或酗酒,則會對身體產生累積性的傷害。根據臨床上的檢驗,過量飲酒後體內骨質的流失速度會加快,因此當習慣性的酗酒,骨質疏鬆幾乎就是必然的後果;事實上,這也是為什麼酒後特別容易摔斷骨頭的原因。 二、飲食不正常 外食性的工作者通常營養難以均衡兼顧,日積月累的飲食不正常,使得營養吸收失衡,這其中又以中年的上班族為最。 此時為人生旅程中的承擔期,生活壓力重,應酬多,運動少,加上大量的菸、酒、咖啡、肉食及高膽固醇海鮮,鈣質食物攝取不足,鈣質吸收能力又差,內外交逼,為了支應肌肉及組織器官的機能,骨骼只好不斷析離鈣質以應付需要,所以男人骨質疏鬆的情況不會比會臨停經的婦女好到那裡去。 三、男性荷爾蒙減少 男性體內的荷爾蒙又稱為睪丸脂酮,睪丸脂酮在體內會轉變為雌激素,而雌激素是維持骨骼強度的重要成分。 因此當年歲漸長睪丸脂酮分泌不足,或因菸酒攝取過量影響睪丸脂酮正常分泌,都會造成骨質的疏鬆。 另外,睪丸脂酮不足,性能力一定低下,所以如果希望常保飛龍在天的雄姿,最好保持睪丸脂酮分泌正常。

維他命B2、維他命B6

By |2018-08-23T14:19:14+08:0024 8 月, 2018|

維他命B2 維他命B2也稱為維他命G,屬於水溶性維生素,容易吸收也容易流失,是人體成長和細胞再生所需的重要維生素之一。 服用維他命B2可以增進視力,減輕眼睛疲勞,最重要的是消除白內障發生的機率,曾經有過初期白內障患者在補充維他命B2後四十八小時,症狀即明顯改善視力增進,九個月後白內障完全消除的臨床記錄。 維他命B6 維他命B6是由幾種不同的物質和合而成,這個特性與其他B群成員不同,屬於水溶性維生素,攝取八小時後就流失殆盡,所以需要經常性補充。 維他命B6是製造抗體與紅血球的必要物質,會幫助L-色胺酸轉變成維他命維他命B3,同時還可促進核酸合成以防止人體過速老化。      

DHA能抑制癌細胞增殖

By |2018-07-24T17:51:00+08:0026 7 月, 2018|

高居十大死亡排行榜之首的癌症,不同於其他的疾病,基本上來說,它是一種慢性中毒的現象。 對人體而言,雖然某個部位染患癌症,但並不表示只是那個部位或器官的問題,而應該將它視為是一個整體的狀況。 在治療上,最重要的就是避免擴散,而其中真正能夠有力對抗癌症的,不是切除手術、放射治療或可怕的化學治療;而是有效的提高人體本身的免疫功能。 癌,即不是病毒,也不是細菌;它是一種來自健康細胞的突變。 為什麼一個健康的細胞,會發瘋成為可怕的癌細胞? 那是由於致癌因子,(或稱誘發因子、致癌物質)進入細胞體內,促使細胞原本所具有的遺傳因子構造變化;再加上一個幫兇,致癌促進因子,促使細胞產生質變,並進而引起異常的增殖或轉移,最後,終於形成局部或全面性的癌化。 根據最新的研究發現,在健康的細胞體內,原本就帶有若干癌的遺傳因子,其類別多達五十餘種。 其實,這些癌遺傳因子原本並沒有什麼不好;相反的,當健康細胞增殖過度,或細胞體內的遺傳因子產生不良變化時,癌遺傳因子具有抑制作用。 而真正促使癌成為奪命殺手的,是攪亂癌遺傳因子原本所具作用的致癌因子。 這些帶壞全家大小的傢伙(誘發因子),包括了: 1香煙 2苯井芘(存在於車輛廢氣與香煙的焦油中) 3紫外線 4放射線 5B型肝炎病毒

具有驚人效果的魚油DHA

By |2018-07-10T12:15:26+08:0010 7 月, 2018|

人類的腦部是由大腦新皮質層、大腦邊緣系統、大腦基底核、丘腦下部、小腦、腦幹、脊髓和腦下垂體等八種機能各個不同的組織所組成。 而其中,腦幹又包括延髓、腦橋、中腦和視丘;大腦則分列左、右二半球和聯接其間的腦梁(又稱胼胝體)。 這個結構複雜的人腦大約是由一百四十億個腦細胞所構成。 其中具有感覺、思考等中樞神經功能的神經細胞,約四至五億之間;其他的則屬於專司保護及供給養份滋養神經細胞的膠質細胞。 神經細胞會長出一種類似樹枝狀的突出物,稱為樹狀突。 而其中伸得最長的一支稱為軸突; 軸突前端會分支而與另一個神經細胞的軸突相連接,其連接點就稱為突觸。 突觸最主要的功能就是擔任神經細胞間的聯繫,相當於電腦中的半導體。 一個神經細胞可以擁有有數十,甚至數百個突觸,因此就整個腦部來說,至少也有好幾千億個突觸,即使是世界最大型的電腦也無法使用這麼多的半導體,可見人體容量的偉大。 為了避免腦細胞受到有害物質的侵入而影響人體的生命機能,人體在腦部的血管中設定了一套極為嚴格的過濾系統,而DHA是極少數可以通過檢查哨進入腦細胞的營養素。 除此之外,DHA可以使得細胞膜的分子構造變得非常柔軟,因而致使細胞體也變得柔軟;細胞柔軟後,從細胞生出的突觸在傳遞和接收訊息(神經細胞的電氣訊號)時也變得迅速快捷。 一旦傳遞迅速,學習力自然增加,記憶力也跟著提高,整個腦力大幅度提升。 人類的腦細胞在三歲以前會不斷的成長,但自二十至三十歲之間開始,腦細胞會以一天約十萬個的比率逐漸死亡減少。 死亡的腦細胞不會再度復活,即使 DHA能夠提高腦力,也無法增加腦細胞的數量;但是DHA卻具有使仍然存活的腦細胞活性化的力量。

酵素如何能確保營養吸收有效?

By |2018-05-30T13:38:11+08:0031 5 月, 2018|

在數千種酵素中,人體所需的大約有一千三百多種,彼此分工合作,以維持身體各部組織的正常機能。 為什麼酵素可以有效確保身體對營養的吸收? 我們日常攝取的食物雖然因地理環境、風土習慣、烹調方法有種種的不同,但所有的食物無論其型式為何,基本上都是蛋白質、脂肪、澱粉、碳水化合物、纖維、礦物質等等所構成,每一種酵素都只「專一」的侍候促動某一種營養素,而且彼此間不能互相取代進行作用。 所以,如果因為酵素缺乏,或某一種酵素不足時,從其發生的病徵即可以略看出。 例如,胃蛋白酵素可以將食物中的蛋白質分解成人體所需要的胺基酸,以製造健康的皮膚、骨骼、筋肉和充分的血液。 凝乳酵素分解牛奶中的蛋白質、乾酪素、鈣、磷、鉀、鐵,以及調節人體的水分,強化神經系統,製造骨骼和牙齒。 脂肪分解酵素則分解脂肪,以供給皮膚細胞的營養,保護身體抵抗外來的打撞傷害,防止傳染性濾過病毒侵入人體,防止過敏等等。 所有的酵素都在其適當的環境和條件下發揮其特定的作用,受到酵素改變的物質稱為「受質」。 酵素先抓住受質,然後將此受質與其他分子接合,增加反應速度。 人體細胞大部份的反應都受這種必要蛋白質的催化,進而產生細胞組織應有的功能作用。 酵素在人體中,透過水解作用先將食物顆粒分解,然後儲存於肝臟或肌肉中。 這些儲存的能量在稍後必要時,再由其他不同的酵素轉化給身體各部份使用,它們能: 一、建造新的肌肉組織、神經細胞、骨骼、皮膚、腺體組織等。 二、協助排除肺臟、腎臟、結腸與皮膚中的毒素。 三、協助健康的氧分子從有毒的過氧化氫中釋放出來。

抗老化與營養科學的新途徑:營養製劑

By |2018-03-28T18:00:38+08:0029 3 月, 2018|

生、老、病、死本是人生常態,但自古以來人類就存有追求不死或渴望長生的強烈企圖,因此各民族神話或歷史中總是不乏追求長生的故事。事實證明,不死終究只是不切實際的傳說,但延年益壽卻是合乎現實的夢想,因此無論是性命雙修的道家養生,或者修身養心的瑜珈攝生,在在說明延年益壽、抗老回春絕對是可以實現的生命境界,只不過由於種種天災、人禍、戰爭、疾病,致使這種期待總是可遇而不可求。然而,人類自20世紀中葉以來,由於科技文明高速發展、環境與個人公共衛生大幅提升、醫療科技突飛猛進、生活物資充裕,致使人類餘命不斷延長,人瑞的歲數定義也隨者時代挪移越來越長。處於21世紀的今天,九十好多乃至百歲人瑞已非稀罕軼事,長命百歲正快速地變成正常狀態。 人類的正常天壽究竟應該多少歲才是合理的?而所謂的長生又是多長的壽命才算標準?有一個科學性的說法,人類的正常天壽是120歲。120歲?這120是怎麼算出來的?人類是一種根據細胞增殖分裂所構成的多細胞體生物,所謂細胞增殖是指細胞以分裂方式進行增殖,單細胞生物以細胞分裂方式產生新的個體;而多細胞生物就是以細胞持續分裂方式產生新的細胞,用以補充體內衰老或死亡的細胞,這是多細胞生物體的一個重要生命特徵。 多細胞生物源起於一顆受精卵,經過細胞的分裂、分化進行增殖,最終發育成一個新的多細胞個體;那麼這一顆多細胞個體可以分裂、分化、增殖多少次?根據推算共計50次,或者說50代,然後凋亡。細胞母體在分裂分化過程中,將複製的遺傳物質,平均地分配到兩個子細胞中去,然後依此遞增下去,所以生命科學將細胞增殖視為是生物體生長、發育、繁殖和遺傳的基礎,而120歲就是多細胞個體分裂、分化、增殖50代的累計時間;當增殖速度不再趕得上凋亡速度,也就是人體消亡的時間到了,所謂的衰老、死亡就此發生。 在衰老過程中,機體會逐漸破壞自身的高分子、細胞、組織、器官等。衰老,被認定為是由於基因的不穩定性、端粒損耗、缺乏蛋白內穩態、營養失調、粒線體功能障礙、DNA修復低效率、新陳代謝失能、細胞老化、幹細胞衰竭與跨細胞通訊失調等等原因造成的。在眾多造成衰老的原因中,自由基導致氧化反應是最重要的衰老主因,所以所謂的抗衰老或抗老化,也就常被視同是抗氧化。 面對抗老化這個誘人又複雜的時尚問題,或許可以從三個面向簡單概說之。 一、什麼是自由基? 根據醫學研究,抗老化最重要的環節就是計畫性的對抗自由基對人體細胞所造成的傷害。自由基其實是由人體自己自然產生的,這是一種經由呼吸(氧化)所產生的不穩定電子團,它習慣性的攻擊細胞膜以取得其所需的電子,因此對細胞構成一種長期性的侵奪傷害。細胞裡的粒線體會產生ATP(三磷酸腺苷),這種生物能量是人體緩衝系統SOD的重要成分,可以幫助分解自由基,防止其對身體進行為害。在30歲之前,人體的SOD成分高,所以不會有被自由基影響的衰老現象,但30歲之後,SOD成分逐漸減量,但相對於自由基卻同樣產生的情況下,SOD無法全部化解,自由基於是瀰漫身體中不斷攻擊細胞。由於受到攻擊的細胞無法迅速修復,於是持續弱化、老化,乃至最終死亡,由多細胞體所構成的人體自然也就隨著逐漸衰弱、老化,最終進入死亡。 二、抗氧化跟抗老化有什麼區別?  簡單解釋,氧化是一種化學名詞,表示物質與氧分子結合,定義上氧化就是丟失一個電子;就身體機能變化而言,氧化意味著身體在丟失電子的過程中自由基增加,因此所謂抗氧化就是想方設法的想要逆轉這個過程。老化則是指因為年齡增長,身體的機能、組織與器官逐漸衰退與老化。老化過程可以分成二部份,其一是與年齡增長有關如發育停滯、生化作用減緩等,其次則是與氧化有關如身體因自由基增加、荷爾蒙減少或染色體變化而加速老化。所以,老化過程中包含了氧化作用,老化必然來自氧化,但氧化則不完全是老化的全部,故而二者相比較,抗老化較之抗氧化更為回春的關鍵。 三、 抗老化真的重要嗎? 過去老人家常講人生四十歲是個坎,四十之前像條龍,四十之後像條蟲,如果四十歲之前不懂得保養,四十歲後就要付出代價了。黃帝內經說女子五七(35歲)陽明脈衰、面始焦、髮始堕,六七(42歲)三陽脈衰於上,面皆焦,髮始白;男子五八(40歲)腎氣衰、髮堕齒槁,六八(48歲)陽氣衰竭於上、面焦、髮鬢斑白,在在說明無論男女,四十歲上下都是一個生命轉變的大關卡。也就是說,年輕時不好好保養,時候到了身體就會逐漸產生年齡歲月的痕跡,身體機能是會衰退的,不要自覺自己還年輕就放棄抗老化,以至於現在越來越多未老先衰的年輕老人。抗老化是為了要減緩身體的老化速度,或是將生理傷害降到最低,所以如果希望五、六十歲時聽到人家說:「你看起來好像只有三、四十,年輕喔。」當下就應該做好抗老化,不嫌時間晚,只怕你不做。年歲增長不可怕,怕的是心老人懶,就算活到七八十,若是癱在床上、綁在輪椅上,長命不但枉然更是痛苦。 人體生命的育成與發展全賴食物的正常攝取,而飢渴是斨害生命最直接的手段,所以任何養生法則都脫不開飲食的合理與應用,這也是為何21世紀抗老化各種學說中越來越重視營養科學的原因,營養科學甚至成為預防醫學中的重要前哨。所謂的營養,最大範圍來自於自然食物,但因為環境變遷、科技進步、方便需求、工序流程、效益評量等等面向的考慮,營養成分開始進行分級,而且隨著時代進步分類也愈加專精。 目前,這樣的分類有若金字塔般分成四個層級,第一級也就是所謂的基礎級,是指物料型態的原食物,例如各類動物蛋白質、各種蔬果或加工食品;第二級是指食物中某些特定元素的萃取,例如各類水溶性或脂溶性維生素、礦物質、微量元素等錠劑、粉劑或膠囊產品;第三級是指具有特定保健作用的保健食品或營養食品,例如藍綠藻、卵磷脂、大豆異黃酮、各種酵素等;第四級是指藉由嚴謹的製藥工序以特殊萃取技術,自特定食物物料中萃取出的高度生物活性物質,稱之為營養製劑,例如特定綠花椰菜嫩芽中的蘿蔔硫素、特定莓果中的花青素、啤酒酵母菌中的長鏈葡聚多醣體、雞胸軟骨中的非變性第二型膠原蛋白、薑黃中的薑黃素與薑黃油等等,這類營養製劑具有特定食物的療效卻無藥劑的毒副作用,因此成為營養科學中符合現代醫療科技發展的代表性產品,這類產品通常都具有理論性研發學理的支撐,所以一般都擁有特殊專利保護,與前三級迥然不同。 營養製劑的研製與發展與人類追求疾病預防、抗老化回春、保持熟年健康、提高生物能量等健康趨勢有極大關聯,同時也藉由營養製劑輔助、強化或緩解一般藥劑、慢性重症用藥、治癌藥劑的毒副作用,增強病體的自我復原能力。故而,無論是追求抗氧化或是抗老化,營養製劑都是一個重要的關鍵選擇。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