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敏

主頁Tag:過敏

藥物過敏6徵兆

By |2019-07-09T10:22:21+08:0010 7 月, 2019|

吃藥之後皮膚出現紅疹、眼睛紅腫不適等過敏症狀,該怎麼辦呢?食品藥物管理署(以下簡稱食藥署)提醒,在用藥期間發生「疹」、「破」、「痛」、「紅」、「腫」、「燒」等藥物過敏6大前兆時,要立即帶著正在服用的藥袋,或用藥紀錄單回診喔! 藥物過敏是在使用藥物後,引發身體出現過敏的症狀,任何人或藥物都有可能產生藥物過敏,而且是難以預期的,又因藥物種類或免疫反應機轉不同,部分過敏反應會在使用後立即至數日內出現,但也可能延遲到2、3個月才出現。一但發現在使用藥物後,出現「疹」:皮膚紅疹、搔癢或水泡;「破」:口腔或黏膜潰瘍;「痛」:喉嚨痛;「紅」:眼睛紅腫、灼熱;「腫」:眼睛、嘴唇腫;「燒」發燒等藥物過敏症狀時,就應儘速就醫。 如果民眾服藥過後出現藥物過敏反應,可參考以下藥物過敏處理3原則: 儘速回診或就醫 疑似出現用藥過敏症狀時,應儘速攜帶正在服用的藥袋或用藥紀錄單回診就醫,切勿擅自自行停藥、換藥,以免造成原有疾病惡化,或藥物過敏狀況加劇。 註記過敏藥物 有用藥過敏史的民眾,可請醫師將過敏藥品名稱註記於「藥物過敏紀錄卡」,連同健保卡隨身攜帶,也可請醫師註記於健保IC卡中。 主動告知 若有用藥過敏史的民眾,就醫時應主動告知處方醫師過敏藥品,領藥時再請藥師幫忙核對,以避免誤用過敏藥品,確保個人用藥的安全。 食藥署提醒,民眾用藥期間應注意服藥後身體反應,若出現可疑症狀,應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用藥史;若對使用藥品有任何問題,都可以向鄰近的藥局藥師諮詢喔。   食藥署 藥物食品安全周報 第711期  

花生粉 安心吃 訣竅報您知

By |2019-06-17T10:47:52+08:0018 6 月, 2019|

熱騰騰的豬血糕、潤餅、刈包出籠時,再撒上一些花生粉,香氣順著舌尖滑入喉中,真是人間美味,但是臺灣的氣候高溫潮濕,花生粉如未妥善保存,萬一孳長黴菌,進而可能產生黃麴毒素或赭麴毒素污染。 黃麴毒素與赭麴毒素都是黴菌產生的次級代謝物,食藥署為維護民眾健康,近年持續執行花生粉中黃麴毒素污染監測,105年至107年共抽驗145件,檢驗結果137件(94.5%)符合監測當時適用的「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標準」,8件(5.5%)超標(總黃麴毒素限量:15ppb以下)。不合格產品皆由地方政府衛生局監督責任廠商回收銷毀,違規業者經命限期改正,均已複抽驗合格。 食藥署於108年1月1日實施修訂之「食品中污染物質與毒素衛生標準」,其中花生粉(供直接食用的花生及其加工產品)中,總黃麴毒素衛生標準修正為4 ppb,並增訂花生粉(供直接食用的花生及加工品)中黃麴毒素B1與赭麴毒素A衛生標準,分別為2 ppb與3 ppb,食藥署將持續加強市售食品真菌毒素監測。 食品業者應依循新公告標準檢視產品製程,強化品質管制,確保原料與成品符合規定;民眾購買花生粉等花生製品時,應選擇信譽良好的商家,購買後應避免貯存於潮濕環境,可置於密封罐、袋內免於受潮,或存放於冰箱維持低溫以降低黴菌生長,並儘早食用完畢,如果產品已超過有效日期或有發黴等異狀,請勿繼續食用。   食藥署 藥物食品安全周報 第707期      

面膜貼敷才有效

By |2019-06-14T16:21:09+08:0017 6 月, 2019|

天氣變化大皮膚乾燥,想敷面膜保濕,貼上冰涼面膜的時刻真難受!萬一不小心睡著敷到隔天,還會讓皮膚變得更乾且過敏。近來業者推出針狀面膜、水晶布、生物纖維等各式片狀面膜材質,以及主打貴婦享受的金銀微導布膜,但是貴一定就好嗎?其實保養成份才是關鍵!   面膜首重貼膚性 皮膚科趙昭明醫師表示,不論哪一種材質,面膜的「貼膚性」最重要,緊密貼合臉部肌膚,才能有效將精華液滲透到角質層。因為面膜屬於封閉性的保養,貼合後靠皮膚溫度增高、毛孔張開,才能吸收精華液。 而坊間推出的「針狀面膜」,是以超微細類針狀技術,使面膜服貼在皮膚,材質表層凸起物添加玻尿酸成分,主打面膜滲透力強,效果明顯,但趙昭明提醒,若是想深層修護肌膚,不太可能只靠面膜,敷完後感覺肌膚變得水感滑嫩,實際吸收程度只到表皮層。 此外,面膜使用效果因人而異,再貴的材質和保養液,也可能產生過敏狀況。不論是植物性或動物性成分,貴不一定比較好,敷上之後若緊貼度差、一直滑落,就大大扣分了。   建議2天敷1次即可 一天敷2次面膜可以嗎?趙昭明認為過猶不及,就像太營養的精華液反而會加重肌膚負擔,建議2天敷1次較適當。一般面膜只要敷15到20分鐘,長效保濕產品可至25分鐘。使用前要看清楚產品包裝上的注意事項,敷面膜過夜更是大忌,一旦乾掉黏在臉上,反而會造成肌膚紅腫發癢。 冬天敷面膜太涼怎麼辦?趙昭明指出,可先用溫水洗臉,若是想加熱面膜,應先了解產品是否耐熱,平均值介於攝氏20至40度為佳,但含有美白成份的面膜不可加熱。 面膜只是基本保養品,想要增加敷面膜的效果,仍須搭配其他保養品。由於面膜添加了適量防腐劑避免發霉,若發現自己對某些產品過敏,應立即停用,並持產品包裝或使用說明書就醫。     食藥署 藥物食品安全周報

食品過敏原資訊揭露,項目再擴增

By |2019-05-24T11:31:57+08:0027 5 月, 2019|

「不小心吃到芝麻,差點就喘不過氣來!」對於特殊過敏體質者而言,過敏原很可能潛藏在各種食物裡! 根據衛生福利部107年8月21日最新公告的「食品過敏原標示規定」,為強化食品過敏原訊息揭露,讓消費者得以從外包裝標示充分獲知食品資訊,過敏原強制標示項目即將由現行的蝦、蟹、芒果、花生、牛奶、蛋等6項,整併擴增為11項: (一)甲殼類及其製品。 (二)芒果及其製品。 (三)花生及其製品。 (四)牛奶、羊奶及其製品。但由牛奶、羊奶取得之乳糖醇,不在此限。 (五)蛋及其製品。 (六)堅果類及其製品。 (七)芝麻及其製品。 (八)含麩質之穀物及其製品。但由穀類製得之葡萄糖漿、麥芽糊精及酒類,不在此限。 (九)大豆及其製品。但由大豆製得之高度提煉或純化取得之大豆油(脂)、混合形式之生育醇及其衍生物、植物固醇、植物固醇酯,不在此限。 (十)魚類及其製品。但由魚類取得之明膠,並作為製備維生素或類胡蘿蔔素製劑之載體或酒類之澄清用途者,不在此限。 (十一)使用亞硫酸鹽類等,其終產品以二氧化硫殘留量計每公斤十毫克以上之製品。 另外,過敏原警語的標示方式除了原有字樣「本產品含有○○」或「本產品含有○○,不適合對其過敏體質者食用」之外,也新增將致過敏性內容物全部載明於「品名」的方式。 食品過敏原標示規定自109年7月1日起施行,屆時業者若未依規定完整標示,或有標示不實情形,將依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規定產品限期回收改正,並處以新臺幣3萬元至300萬元或4萬元至400萬元罰鍰。

卸粧水、卸粧乳、卸粧油…哪種最適合自己?

By |2019-05-09T18:29:30+08:0010 5 月, 2019|

看到部落客分享各種卸粧產品的使用心得,你也想買來試試看嗎?究竟卸粧水、卸粧油、卸粧凝膠、卸粧霜、卸粧慕斯有什麼差別,哪一種最適合自己呢?   水狀劑型不見得較溫和,重點仍在於配方 許多美粧論壇、部落格文章都傳遞一個觀念:相較於卸粧油,卸粧水比較溫和!有些文章甚至教導大家根據膚質,分別選購水狀、油狀、霜狀卸粧品。 對此,皮膚科醫師詹育彰澄清,卸粧產品的溫和程度其實跟它呈現水狀、乳狀或油狀無關,而是取決於配方成分。化粧品業者只要將卸粧配方調整濃度比例,就可以做出水狀、霜狀、油狀等各種劑型,所以根據劑型討論溫和程度,意義不大。詹醫師認為,劑型挑選只需要「看個人使用習慣」,例如,若是不喜歡油膩感,選擇清爽一點的劑型即可。   用手卸粧,最呵護肌膚 如果希望減少卸粧時對皮膚的刺激,使用正確的卸粧手法比劑型挑選更重要。當肌膚愈敏感,愈建議用手輕輕按摩卸粧,因為化粧棉比較容易摩擦肌膚,反而增加刺激感。 針對「因為空氣汙染嚴重,所以沒化粧也要卸粧」的迷思,詹醫師提醒,卸粧產品的主要功能,是溶解彩粧裡的油脂,如果只是想去除灰塵髒汙和臉部自然的出油,使用洗臉產品就足夠了,不需要再使用卸粧產品,以免清潔過度,反而引發皮膚敏感、乾燥。     食藥署 藥物食品安全周報 第677期  

發熱卸粧產品可加強清潔?過敏者宜慎選

By |2019-03-29T17:53:52+08:001 4 月, 2019|

 近來有一款「會發熱」的卸粧凝膠,號稱可打開毛孔,徹底清潔汙垢,在日本造成熱銷,對此,皮膚科醫師邱品齊在其部落格撰文指出,溫熱感與清潔效果無關,如果肌膚容易長痘、長粉刺、敏感、泛紅的話,更要謹慎使用此類溫熱型卸粧產品。   清潔同時護膚?單純最可靠! 使用卸粧產品會產生溫熱感,主要是因為添加甘油(G lycerin)、雙丙二醇(Dipropylene glycol)、丁二醇(Butylene glycol)等成分,在接觸水分之後會釋放熱能。但這種發熱效果只是暫時的,想在短短幾秒的升溫時間內「打開毛孔、加強清潔」其實很困難,唯一好處是冬天使用時較舒服。    此外,有些卸粧品還添加精華液,宣稱可以「邊卸粧邊保養肌膚」,但是卸粧品最主要的功能還是在於清潔皮膚,也不像保養品會長時間停留在肌膚上,添加護膚成分的意義不大。 沒上粧也要卸?小心變敏感 一般說來,最常見的卸粧問題,反而是過度清潔引發肌膚敏感、乾燥、泛紅。有些人即使沒化粧,卻憂心空氣髒汙會堵塞毛孔,堅持洗臉前要先卸粧,結果卸粧品帶走肌膚角質層油脂,反而破壞油水平衡。對於異位性皮膚炎、敏感性肌膚者,千萬別頂著素顏還卸粧喔。   何時該卸粧?注意3原則! 卸粧不乾淨,容易阻塞毛孔;卸得過度,又會刺激皮膚,到底該如何拿捏卸粧程度呢?邱醫師建議遵循以下3項原則: 1. 只擦防曬,而且防曬品不具防水耐汗、持久型效果→以普通洗面乳清潔即可。

討厭過敏?不如從瞭解它開始

By |2019-01-31T15:58:20+08:001 2 月, 2019|

過敏也是一種免疫防禦機制 進入21世紀後,人類就不斷面臨各種可怕汙染的壟罩式壓迫與全球性侵襲,這些災難來自於自然環境、大氣環境、食物安全、潔淨飲水等等受到人為高度污染的現實狀態在這些污染中還包括那些無法計數的微生物群,因此人類身體必須要有一個可以自我保護的有效防禦機制,而身體中用以抵禦外來微生物及各種汙染源入侵,並破壞其可能產生毒素的能力,就稱為「免疫力(immunity)」。 過敏(allergy)可以視為是人體防禦機制中的一環,它發生的機轉,是當人體在接觸環境中對一般人影響不大的過敏因子,所引發的一種「超敏反應現象」,例如流鼻水、眼睛癢、皮疹、過敏性鼻炎、食物過敏、蕁麻疹、異位性皮膚炎、哮喘、全身過敏性紅腫反應,甚至呼吸困難等等。它的嚴重性雖沒有強到像病毒或其他病原菌入侵所造成的傷害,卻可以讓免疫系統感應到一種可能的新威脅,繼而建立必要的反應與防衛機制。   常見的過敏原與起因 生活中常見的過敏原,可能來自於食物(如蚌蜆蝦蟹等海鮮類)、花粉稻麥芒絮等植物飛飄物、某些金屬粉塵、某些特定食物(如乳製品或堅果)、蚊蟲叮咬、石化產品或揮發性劑品、藥物,甚至PM2.5等等。過敏現象有可能只是輕微的不適(例如流眼淚或流鼻水);或可以忍受的皮膚紅腫癢痛(例如風疹塊);但也可能會造成極為嚴重的過敏症狀(例如氣管腫脹呼吸困難),症狀的發展與嚴重程度取決於過敏者的生理遺傳和所處環境。 過敏的原始機制,是因為「免疫球蛋白E抗體」(人體免疫系統的一部份)希望與過敏原結合,藉此釋放出組織胺等引起發炎的化學物質,用以隔離抗原所產生的毒素,這個反應機制有可能因為免疫系統反應過激,導致出現新的狀況。過敏的確診,通常是根據病患的醫療史進行判斷,例如發病病歷、飲食紀錄等等,特定病例同時必須加上皮膚或血液檢驗等進一步的判定。如果檢驗結果呈陽性反應,即表示所檢驗的過敏原就是引發過敏的單一物質;如果是陽性,但在診治後依然發生過敏反應,則表示過敏並非單一物質引發,可能是多種源頭所致,這時就必須做更全面性的篩檢。   四型症狀與治療方式 臨床上,過敏反應可以分為四型:第一型為即發性過敏反應(也叫IgE介導型過敏反應),第二型是抗體依賴性細胞毒殺過敏反應,第三型是免疫複合體媒介過敏反應,第四型是延遲性過敏反應。治療的方法,包括選擇性避開已知過敏原、使用皮質類固醇或抗組織胺藥,嚴重過敏時則需要用靜脈注射腎上腺素。 幼兒通常比較容易出現過敏症狀,但隨著年齡增長、個體自我免疫力提升,過敏症狀會逐漸減輕或消失。在醫療診治上,「逆向操作」是常用的方法之一,也就是在無害的狀態下,將過敏者暴露在常見的過敏原下可以產生免疫抗體。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曾經於1997~2011年間針對18歲以下兒童及青少年進行調查,發現各年齡組間食物過敏患病率並無顯著差異,而且皮膚過敏會隨著年齡增長而下降,呼吸道過敏則隨著年齡增加而增加。這個現象表示,某些過敏症狀會隨著年齡改變而消失,但有些症狀的延續與擴大則明顯與環境有關。   有趣的過敏原免疫療法 在日常生活保健中,有一種「過敏原免疫療法」,就是將過敏者逐步暴露在越來越大量的過敏原下。這種處理模式常應用於某些特定的過敏症狀,例如對某種堅果或海鮮食物過敏。作法是將可能導致過敏的食物減量,減到不會發生過敏反應的量為止,並就該微量持續飲用,然後再按時逐量增加(但仍以不引起反應為主),如果發生排斥狀況立即退回原先不反應的量持續適應,如此反復直到完全不會有反應為止。當身體不再對某種特定過敏原發生反應時,即表示身體的防禦機制已經具有能夠充分適應與處理該過敏原物質的抗體與能力了。 但請注意,此種方法原則上適用於一般的「食物性過敏」,絕對不適合應用於「污染性過敏」,如果發生汙染性過敏請務必就醫。

用對液體OK繃

By |2019-01-21T10:54:18+08:0017 1 月, 2019|

拿紙不小心遭割傷、切菜時不慎劃破手指頭,日常生活中遇到小意外,不方便碰水,或要小心保護以免感染時,除了使用一般傳統的OK繃,或是用紗布包紮之外,還可以使用俗稱的「液態OK繃」來保護傷口喔。 「液體OK繃」又稱為「醫用三秒膠」,這是一種液體或半液體狀態的醫療器材,將其塗抹於小型傷口上,待其乾燥後,會形成一層薄薄的保護膜,隔絕外界,保護傷口。對於一些傳統包紮方式較難保護的傷口,例如:形狀較複雜的指間、指關節等,可發揮較佳的包覆效果。此外,因其材質具有防水特性,在做家事或洗澡時,也可防止水分侵入。 雖然液體絆創膏相當方便,但要注意的是,部分產品內含有樟腦成分,不適用於蠶豆症患者。另外,部分產品使用易揮發的有機溶劑,吸入時可能會造成呼吸道不適,再加上溶劑有刺激性,應避免使用在眼睛、鼻子或耳朵周圍、臉部、及有黏膜等部位,使用後亦須注意,皮膚是否產生紅疹、過敏等不適之症狀。 這種液體絆創膏適用於乾淨、邊緣整齊、表淺之皮膚小外傷,若傷口出血、滲出組織液、或清洗後未予以充分乾燥,將使液體絆創膏附著困難;而若傷口邊緣不規則,較難藉由液體絆創膏密合傷口。如果傷口有感染症狀,像是潰爛或化膿,更應避免使用液體絆創膏。 民眾如需查詢醫療器材許可證產品相關資料,可至食藥署網站之醫療器材許可證資料庫系統查詢(食藥署首頁>業務專區>醫療器材許可證資料庫>藥物、醫療器材、化粧品許可證查詢作業)。     食藥署 藥物食品安全周報 第692期    

汗皰疹癢別亂抓!

By |2019-01-03T14:30:22+08:004 1 月, 2019|

    汗皰疹是一種慢性濕疹的皮膚炎,主要好發位置在手掌、腳掌,以及手指、腳趾的邊緣處,有時甚至會在皮下長出一顆顆凸起的小水泡,讓人搔癢難耐。假如有汗皰疹困擾,究竟該注意哪些事呢?食品藥物管理署(下稱食藥署)邀請皮膚科趙昭明醫師為大家解惑。       趙昭明提醒,汗皰疹千萬不能抓!倘若一癢就忍不住狂抓,直到破皮疼痛才停止,很容易因為反覆感染,使得症狀蔓延到其他部位,最後產生蜂窩性組織炎。       汗皰疹雖然名稱裡有「汗」,不過它與汗腺一點關係也沒有,而是皮膚的發炎反應,與人體皮膚免疫功能失調有關,誘發原因主要可分為內在與外在因素。     內在因素包括在溫差大、季節交替時,過敏體質者特別容易犯,尤其是春夏交替之際,更容易急性發作。此外,若是熬夜、睡眠不足、壓力大造成免疫力失調,或是接觸刺激性的物質,如清潔劑等都可能誘發汗皰疹。     而外在因素則因人而異,有些患者是美髮師、美甲師,容易因為接觸含鎳的成份而誘發汗皰疹;也有患者從事水泥工作,因為水泥含有鉻而誘發過敏。       一般而言,汗皰疹症狀包括發炎、水泡或丘疹,當水泡破掉後,發炎部位就會開始脫皮,使得皮膚出現乾裂,約1~2週才會消退。更棘手的是,即使已經使用藥物或外用藥膏治療,仍有可能復發。

出遊備藥5要點

By |2018-10-24T15:21:15+08:0025 10 月, 2018|

秋冬旅遊旺季即將來臨,對於慢性病患而言,如何在旅遊期間確保健康無虞,就要在旅行前做好萬全準備,才能開心出遊、平安回家。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以下簡稱食藥署)邀請臺北市立聯合醫院藥劑部陳如慧藥師,為大家彙整出以下出遊備藥5要點:   長期用藥應備齊 平日長期使用的血壓、血脂、糖尿病、心血管及氣喘等用藥,應事前準備足夠藥量,建議攜帶大於旅遊天數的合理數量,為預防備藥不足,應同時攜帶藥品清單、處方箋或病歷影本等,作為當地就醫參考,並應遵照醫囑使用,不可擅自停藥,平時開立用於氣喘發作的吸入型支氣管擴張劑、心絞痛發作時使用的硝酸甘油舌下錠等急救藥品,務必隨身攜帶。 常用藥品備安心 常用的鎮暈劑,如:暈車及暈船藥等,應於搭乘交通工具前30分鐘服用;胃腸用藥如:止瀉劑、助消化劑、消脹氣劑及制酸劑等;解熱鎮痛劑,用於發燒或各種疼痛,包含外用藥膏或貼布;其他備用藥品如:感冒用藥、防蚊液等。若曾因蚊蟲叮咬引發過敏,或平日經常過敏復發者,建議先徵詢醫師意見後開立抗過敏藥備用。 攜帶簡易救護包 簡易的外傷救護包,如:剪刀、紗布、酒精棉片、優碘、棉棒及OK繃等。 疫苗防疫不可少 需先了解當地旅遊安全及傳染病風險概況,檢視是否需要接種疫苗或使用預防瘧疾藥品,相關訊息可至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網頁查詢,或於出發前1到2個月到旅遊醫學門診就診諮詢。 帶藥規定需明瞭 自用管制藥品,如安眠藥,需備有診斷證明書或處方箋影本等證明,若屬第1至3級管制藥品,則務必攜帶食藥署開立的證明文件,必要時可於出國前至外交部領事事務局網頁查詢,瞭解入境當地國是否有特殊規定,以免誤觸法律。 食藥署提醒,對於銀髮長輩或慢性病患者,建議應於出國前先諮詢醫師評估,藥品相關問題可詢問藥師,如果旅遊期間使用自備藥品後,身體還是感到不舒服,應盡速尋求當地醫療援助。   食藥署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