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話題

主頁熱門話題

吃降血壓藥,飲食、用藥有禁忌

By |2018-11-28T14:47:14+08:0029 11 月, 2018|

張先生平時有在服用降血壓藥,近來天氣炎熱,孩子天天都買大杯手搖飲料帶回家給他喝,後來張先生發現,血壓開始變得不穩,還會偶爾頭暈,就醫後才知道,原來含葡萄柚汁的飲料、茶類都可能影響血壓藥的藥效。   配合用藥指示調整飲食與生活習慣 其實,張先生的藥袋上已經註明不可與葡萄柚汁併服,但是他有老花眼,讀字很吃力,所以沒注意到這些訊息。降血壓藥品種類多,藥理作用也不一樣,若是家人有服用血壓藥,記得仔細了解用藥禁忌,或者直接詢問藥師:   1.      有沒有飲食禁忌? 屬於鈣離子通道阻斷劑的降血壓藥,搭配葡萄柚吃容易發生交互作用,影響藥效。此外,作用機轉為藉由阻斷血管收縮素接受器或抑制血管收縮素形成以達降血壓效果的藥品,可能引起高血鉀副作用。而哪些又是含鉀鹽較高的食物,如:濃厚肉湯、雞精、人參精、低鈉鹽、低鹽醬油、蕃茄醬、運動飲料、乾燥水果、梅子汁、堅果類、巧克力等。 2.      生活上有沒有該調整的習慣? 屬於利尿劑類型的降血壓藥(商品名舉例:蘇拉通Spirotone、迅順INDAP S.R.)會增加尿量與排尿次數,為避免影響睡眠品質,通常會請患者於白天服用;屬於甲型阻斷劑的血壓藥(商品名舉例:可迅Doxaben、降保適Catapres)會導致姿勢性低血壓,下床時動作應慢一點。 3.      可以和其他藥一起吃嗎? 為了避免藥品間產生交互作用,就診時記得提醒醫師你有服用降血壓藥。可能引起血壓升高的藥物包括:綜合感冒藥、消炎止痛劑、減肥藥、類固醇、酒精、避孕藥等,建議吃之前必須先詢問醫師或藥師,千萬不要自行服用;而且如果服藥期間血壓不穩定,也必須儘快回診告知醫師。

包裝茶製程報你知!

By |2018-11-22T16:48:45+08:0026 11 月, 2018|

    許多人對於市售包裝茶飲有錯誤觀念,誤以為內容物沒有真材實料,都是化工合成茶,之所以產生以上迷思,多半是因為一般人很少從食品製造技術的角度來認識包裝茶,為了滿足消費者「知的權利」,提供更多選擇自由,現在就一起來了解包裝茶的製程。     無論是綠茶、紅茶還是烏龍茶,製作包裝茶飲時,利用茶葉泡水,將茶湯「萃取」出來。萃取方式主要分為三種:一、浸泡法:是最常見的茶湯萃取方式,類似平常泡茶包的方法,業者將茶葉放置在提籃中,再放入60~70°C的熱水中浸泡 15~25 分鐘,期間提籃2~3 次左右。二、攪拌法:使用翻轉煮茶機進行攪拌,將茶葉投入已有熱水的萃取罐裡,經翻轉攪拌後萃取出茶湯。三、冷萃法:讓茶葉籃在密閉的萃取釜中循環萃取茶湯,相較於前兩種方法使用60~70°C的熱水,第三種萃取方式可以在比較低的溫度下進行,也就是部分產品標榜的「冷萃」技術。     由於茶湯很容易氧化,假如茶湯沒有現泡現喝,可能變色又變味。為了延長茶飲存放時間,方便從製作地點運送到各個銷售端,包裝茶可透過添加抗氧化劑「L-抗壞血酸」,也就是維生素C,避免茶湯氧化影響色澤、口感和風味。另一種成分表上常見的食品添加物「碳酸氫鈉」,俗稱小蘇打,可將茶湯的pH值調整為中性偏鹼,同樣有助於維持口味與色澤。     完成以上步驟之後,再經歷降溫、殺菌、冷卻、裝瓶等過程,一瓶方便消費者隨時隨地飲用的包裝茶飲就完成了。     民眾只要別過度飲用,而且每日該攝取的水分都有正常攝取,其實不必擔心包裝茶影響健康的問題。   食藥署

大啖貝類水產品,慎防中毒

By |2018-11-22T16:40:26+08:0023 11 月, 2018|

    生蚵、生蠔、扇貝、鮑魚、蛤蜊及淡菜等貝類水產品,因口感鮮甜,廣受饕客喜愛,然而,貝類如處理、烹調不慎,仍有可能引發食品中毒。     貝類水產品依中毒機制,可分為2大類: 微生物汙染:貝類若遭生長環境中的諾羅病毒、腸炎弧菌污染,且民眾食用前未充分加熱,即有可能導致食用後中毒,近年來我國貝類食品中毒案,皆是由此類細菌或病毒引起。 為防範微生物污染問題,貝類水產品應澈底加熱後再食用,而且調理食品前後需洗淨雙手,料理過程使用的生熟食刀具、砧板應分開,以避免交叉污染。 貝類毒素中毒:由於貝類為濾食性生物,以攝食藻類(如渦鞭毛藻、矽藻等)為食,但受全球暖化影響,藻類大量繁殖,而藻類產生的次級代謝產物「藻類毒素」也可能大量累積在貝類組織中,後再經由食物鏈轉移至消費者體內,便可能造成消費者中毒。     貝類毒素依照其化學特性可分為以下兩種:水溶性毒素,如麻痺性貝毒、失憶性貝毒;還有脂溶性毒素,如下痢性貝毒、神經性貝毒、氨代螺旋酸貝毒。     貝類毒素在貝肉組織中相當穩定,即使經過高溫加熱,也不易被破壞。但貝類毒素中毒因較為少見,一般人可能不清楚會有哪些症狀。若食用貝類後出現噁心、嘔吐、腹痛腹瀉、肌肉刺痛、口部及四肢麻痺,有可能是貝類毒素引起;若中毒症狀嚴重,甚至可能出現吞嚥困難、呼吸系統中止或致命。其中,失憶性貝毒則會造成短暫性記憶力喪失。     臺灣近年來雖無貝類毒素中毒案例,但民眾在購買、食用貝類時,仍應慎選供應商,避免購買或食用來路不明的貝類水產品,才能在享用美食之際,也遠離毒害。   食藥署

事後避孕藥別亂吞

By |2018-11-19T16:28:49+08:0020 11 月, 2018|

    濃情蜜意之際,若不慎擦槍走火,又忘了穿「防彈衣」,吞了事後避孕藥就能完全安心嗎?食品藥物管理署提醒,「事後藥」絕對不能頻繁使用,否則可能使經期大亂!   事後丸不可當作常態避孕藥 事後避孕藥通常是由「雌激素」和「黃體素」組成,利用高劑量女性荷爾蒙干擾體內原本的荷爾蒙濃度波動,也就是抑制或是延遲排卵,以降低卵子受精機會;另外,還會分泌子宮頸黏液,影響精子前進。因此,服用事後避孕藥的最佳時間是性行為後72小時以內,而且愈早吃愈有效!     但是,很多人因為不了解藥理,誤以為事後避孕藥可以常常吃;也有人嫌每天服用事前避孕藥麻煩,不如在每次性行為後,吞一顆事後藥來得輕鬆方便,這些都是危害身體健康的錯誤迷思。     由於事後避孕藥的雌激素、黃體素劑量,比起事前避孕藥高出8到10倍,服用後很容易出現噁心、嘔吐、頭暈、乳房脹痛等副作用。若是1個月內使用超過1次以上,可能導致內分泌紊亂,例如亂經,導致經血量暴增,或者月經遲遲不來,結果必須催經等。       因此,事後避孕藥為「非不得已才能使用」,千萬不可以當作常態用藥。最保險的避孕方式為女性口服事前避孕藥,以及男性全程戴上保險套,達到雙重避孕效果。     除此之外,無論是事前或事後避孕藥,都會讓血液變得濃稠,對於體重過重、肝腎功能不佳、有血栓問題、凝血因子異常者而言,都不建議使用,以免增加血栓的風險。  

開封紗布沒用完,下次不要再用了!

By |2018-11-16T11:59:30+08:0019 11 月, 2018|

   小明在巷口跟同伴玩耍,奔跑時不小心跌倒,膝蓋表皮有些擦傷,回家時媽媽準備幫他清理傷口,打開醫藥箱,發現一包已開封的紗布,雖然看起來很乾淨,但卻不知能否用來包紮傷口? 食藥署提醒,若家中有開封過還沒用完的紗布,建議不要用來包紮傷口。     臺灣屬於較為潮濕的海島氣候,已經開封的紗布,很容易受到周圍環境細菌的汙染,而且擦傷的傷口大多都有感染的風險,如包裝不完整的紗布受到細菌汙染,可能會影響傷口的照護及復原,因此不建議使用。此外,已經過期的紗布,也不應該用來包紮傷口喔。   表皮使用的醫用紗布在我國醫療器材管理辦法的鑑別名稱為「外部使用非吸收式紗布」,屬於第一等級醫療器材,必須取得醫療器材許可證後才能製造或輸入;假如適用於嚴重燒燙傷、免縫、添加藥品、生物製劑或動物來源等,是屬於第二等級醫療器材。外部傷口照護除了選用醫用紗布以外,也有其他不同材質的醫用敷料可以選擇,民眾可依照傷口特性、產品原廠說明書及醫師的建議,選擇適合的敷料。       有關醫療器材相關資訊,除可向醫師詢問外,也可到食藥署網站的許可證資料庫,查詢產品相關資訊(連結:食藥署首頁>醫療器材>資訊查詢>醫療器材許可證資料庫>西藥、醫療器材、含藥化粧品許可證查詢作業)。   食藥署 藥物食品安全周報 第684期

認識雷射除毛手術

By |2018-11-12T18:54:49+08:0013 11 月, 2018|

    很多人想利用雷射除毛的方式,輕鬆達到永久除毛效果,讓外貌看起來更加清爽美觀,不過,雷射除毛無法僅靠一次療程就去除所有毛髮,而且對麻醉藥容易有不良反應或是光過敏的人,不適合接受這種手術,建議手術前一定要和醫師充分溝通。     毛髮生長可分為3期:生長期、退化期與休止期,而雷射除毛是利用毛囊的黑色素吸收雷射光能,達到破壞毛囊幹細胞的目的,所以僅能對生長期的毛髮產生作用,為了確保所有不同週期的毛囊都遭受破壞,必須要分階段進行多次處理,無法只做一次療程就徹底除毛。     雖然毛囊黑色素對於波長1064nm以下的雷射光,具有一定的吸收率,但雷射光照射在毛囊時,也會被皮膚組織內的血紅素、水等物質吸收干擾。為避免傷害周圍組織造成疤痕,該手術會選擇黑色素吸收率較血紅素、水等佳,且能穿透至真皮層內的特定波長光束(如雷射波長755nm),讓毛囊中的黑色素吸收雷射光並轉化為熱能,藉由溫度上升使蛋白質結構變性,破壞毛髮的再生能力,進而達到除毛的功效。     由於手術前通常會先在除毛部位塗麻醉藥,而且治療過程中,皮膚也會接觸到雷射光,因此,對麻醉藥有不良反應或是光過敏的人,不適合接受此手術;另外,皮膚有傷口或不適時,也要暫緩手術,等皮膚復原後再進行雷射除毛。     食藥署提醒,接受雷射除毛之前,請先洽詢醫師,評估過後,再選擇最適合自己皮膚狀況的治療,而且也要遵守治療前後的護理及注意事項。   食藥署 藥物食品安全周報 第682期

人工淚液非眼藥!天天使用需慎選成分

By |2018-11-09T15:18:51+08:0012 11 月, 2018|

    最近小琪白天上班、晚上又參加活動,戴隱形眼鏡的時間越來越長,眼睛常常酸痛,甚至乾澀到張不開,只能以瞇瞇眼來看人,她想買人工淚液來改善症狀,但一走進藥粧店,面對架上琳瑯滿目的產品,卻不知道該如何選擇。     民眾感覺眼睛乾澀不舒服時,多半會自行購買人工淚液,希望藉此舒緩症狀,但食品藥物管理署建議,購買之前,仍應先諮詢醫師或藥師,確認何種成分、用法最符合實際需求,並及早發現自己的狀況是否需要進一步治療,以下將說明使用人工淚液最常見的2項迷思。   迷思一:可每天點人工淚液當「保養」嗎? 人工淚液的主要成分包括水、保濕劑、增稠劑,有助於短暫維持眼睛濕潤,市售種類大致可分為「單次使用」與「多次使用」兩種。 單次拋棄式包裝不含防腐劑,在開封當天就要用完,即使還有剩,也必須丟棄;多次使用型為了抑制微生物孳生,通常含有防腐劑,而且開封超過1個月也要丟棄,以免傷害眼睛。 原則上,不含防腐劑的人工淚液可以每天使用,臨床上治療乾眼症時,可能要每小時點2次,如果一天使用超過4~6次,就應挑選不含防腐劑的人工淚液以免引發過敏反應。 但是,大多數人往往不了解最適合自己症狀的產品種類及用法,而且有些防腐劑成分如:Benzakonium Chloride、Cetrimide大量使用可能傷害角膜,因此,無論哪一種人工淚液,都需和眼科醫師或藥師討論後,再遵循建議使用,千萬不要憑直覺亂用。   迷思二:眼藥水可以取代人工淚液嗎? 一般眼藥水根據不同產品訴求,會在保濕成分之外額外添加其他成分,不建議當作人工淚液的替代品。 舉例來說,部分眼藥水加了血管收縮劑,以減少眼睛血絲,頻繁使用容易過度刺激眼睛;此外,還有些眼藥水含類固醇成分,若是使用時間稍長,容易在不知不覺中造成青光眼或白內障。

臥床一族的救星-防褥瘡床墊

By |2018-11-05T17:09:26+08:007 11 月, 2018|

老人家最怕摔跤!92歲的胡爺爺向來身體健朗,晨起做運動時不慎跌倒脊椎骨折,必須臥床休養一段時間,醫師建議他使用防褥瘡床墊,以免在床上躺太久而產生褥瘡,許多民眾不清楚防褥瘡床墊的效果為何?又有那些人需要使用呢? 防褥瘡床墊可分為兩種,一種為「非動力式治療床墊」,另一種為「交替式壓力氣墊床」。前者是包含了空氣、液體等物質的醫療用墊子,透過床墊中流體的特性,增加身體接觸床面面積,分散骨頭凸點的壓力,進而達到減壓效果;後者的床墊中則有多個氣室組成的床管,再利用馬達幫浦或微電腦的自動控制系統,藉由床管間經常自動且規律的交替充氣與洩氣原理,使接觸洩氣床管處的皮膚表面呈現零壓狀態,其餘床管則支撐身體重量,進而達到交替減壓、轉移身體受力點的作用。這兩種床墊都屬第一等級醫療器材,須取得食藥署核發的許可證才可販售。 產生褥瘡是因長時間坐臥太久,使某一部份的皮膚局部受壓,造成血液循環不良,進而形成皮膚壞死、潰爛。若此時再加上病人營養失衡、代謝功能變差及環境悶熱潮濕等因素,就更容易促使褥瘡加速形成。因此,例如:四肢癱瘓、脊椎損傷、中風造成感覺喪失者、或上述狀況合併糖尿病、營養不良等的高危險族群,就特別需要遵照醫護人員醫囑,並配合使用防褥瘡床墊此類相關醫材,降低發生褥瘡的風險。 食藥署提醒,消費者選購防褥瘡床墊時,請牢記醫材安心三步驟:一認:「認」識產品為醫療器材;二看:在購買時「看」清楚,包裝上是否刊載「醫療器材許可證字號」及「廠商名稱、地址、品名、製造日期」等完整標示;三會用:使用前務必詳讀產品使用說明書,才能夠正確使用。   食藥署 藥物食品安全周報 第668期  

出遊備藥5要點

By |2018-10-24T15:21:15+08:0025 10 月, 2018|

秋冬旅遊旺季即將來臨,對於慢性病患而言,如何在旅遊期間確保健康無虞,就要在旅行前做好萬全準備,才能開心出遊、平安回家。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以下簡稱食藥署)邀請臺北市立聯合醫院藥劑部陳如慧藥師,為大家彙整出以下出遊備藥5要點:   長期用藥應備齊 平日長期使用的血壓、血脂、糖尿病、心血管及氣喘等用藥,應事前準備足夠藥量,建議攜帶大於旅遊天數的合理數量,為預防備藥不足,應同時攜帶藥品清單、處方箋或病歷影本等,作為當地就醫參考,並應遵照醫囑使用,不可擅自停藥,平時開立用於氣喘發作的吸入型支氣管擴張劑、心絞痛發作時使用的硝酸甘油舌下錠等急救藥品,務必隨身攜帶。 常用藥品備安心 常用的鎮暈劑,如:暈車及暈船藥等,應於搭乘交通工具前30分鐘服用;胃腸用藥如:止瀉劑、助消化劑、消脹氣劑及制酸劑等;解熱鎮痛劑,用於發燒或各種疼痛,包含外用藥膏或貼布;其他備用藥品如:感冒用藥、防蚊液等。若曾因蚊蟲叮咬引發過敏,或平日經常過敏復發者,建議先徵詢醫師意見後開立抗過敏藥備用。 攜帶簡易救護包 簡易的外傷救護包,如:剪刀、紗布、酒精棉片、優碘、棉棒及OK繃等。 疫苗防疫不可少 需先了解當地旅遊安全及傳染病風險概況,檢視是否需要接種疫苗或使用預防瘧疾藥品,相關訊息可至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網頁查詢,或於出發前1到2個月到旅遊醫學門診就診諮詢。 帶藥規定需明瞭 自用管制藥品,如安眠藥,需備有診斷證明書或處方箋影本等證明,若屬第1至3級管制藥品,則務必攜帶食藥署開立的證明文件,必要時可於出國前至外交部領事事務局網頁查詢,瞭解入境當地國是否有特殊規定,以免誤觸法律。 食藥署提醒,對於銀髮長輩或慢性病患者,建議應於出國前先諮詢醫師評估,藥品相關問題可詢問藥師,如果旅遊期間使用自備藥品後,身體還是感到不舒服,應盡速尋求當地醫療援助。   食藥署

食用氫化油新制上路

By |2018-09-28T16:25:45+08:001 10 月, 2018|

您聽過反式脂肪嗎?有些食物原本就含反式脂肪,例如牛、羊等反芻動物的肉及分泌的乳汁,這類反式脂肪含量都極低,不致造成健康威脅,真正會威脅健康的是人為加工過程產生的反式脂肪,其主要來源為部分氫化油;也就是原本為了將不飽和植物油(液態),經氫化轉變為固態「完全氫化油」,其優點是讓油更耐高溫、增加穩定性和保存期限,但若氫化不完全,就可能會含反式脂肪,又稱為不完全氫化油或部分氫化油(Partially hydrogenated oils,PHOs)。 依研究調查顯示,限制人工反式脂肪酸的攝入量,有助於降低冠狀動脈疾病的風險,考量飲食中人工反式脂肪的主要來源為不完全氫化油,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已於2015年6月17日發布通知,將不完全氫化油從公認安全(Generally Recognized As Safe, GRAS)清單中移除,未來除非經美國FDA許可的食品外,均不可使用不完全氫化油,避免加工食品中含有人工反式脂肪,並給予食品業者3年時間調整因應。 衛生福利部為維護國民健康,避免食品中所含人工反式脂肪酸對人體健康之危害,於2016年4月22日發布訂定「食用氫化油之使用限制」,自2018年7月1日(以製造日期為準),食品中不得使用不完全氫化油,違者將依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第48條限期改正,違者將可處新臺幣3萬元以上300萬元以下罰鍰。 此外,我國於2008年起全面實施市售包裝食品皆應標示反式脂肪含量之政策,讓消費者在購買食品時有所選擇。衛生福利部後於2014年4月15日公告「包裝食品營養標示應遵行事項」,將反式脂肪定義由「食用油經部分氫化過程所形成之非共軛式反式脂肪」,修正為「食品中非共軛式反式脂肪(酸)之總和」,即不論天然的或是經過部分氫化,皆要求標示,自2015年7月1日產製之食品,應依該規定正確標示。     食藥署 藥物食品安全周報 第668期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