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

主頁Tag:心血管疾病

甘草

By |2017-11-20T17:03:15+08:003 11 月, 2017|

甘草,也稱為蜜甘、美草或蜜草,之所以名之甘,正是因為其滋味甘甜。甘草不僅滋味甘甜,而且善解毒,「名醫別錄」稱甘草能解百毒,為九土之精,安和七十二種石,一千二百種草,所以又名國老(意即其地位有若帝師之尊,能安和各種草石藥材緩解毒性)。被梁武帝尊為山中宰相的南朝大醫家陶宏景說甘草是眾藥之主,經方少有不用者,猶如香中之沉香。 這味在中醫藥使用極為普遍的藥材,不但入藥,也可以當作食物或飲料的調味料,甘草中的甘草甜素,甜度比蔗糖高50倍,甘甜而不膩,因此又被稱為甜木。除了當作食品及食品添加劑外,甘草也被廣泛的應用在化妝品、護膚品、洗髮護髮劑、牙膏口腔護理品、香菸、防腐添加劑等,其枝葉甚至被用做建材、羊駱駝飼料,或瓜果肥料。另外,由於生性耐旱、耐寒,抗鹽性高,所以又被用來防風固砂,成為阻止沙漠化或綠化沙漠最好的經濟作物。 甘草是一種多年生的豆科植物,被利用的部份是根莖部,所以平常在中藥店中看到的甘草都是切成片狀。在商品規格標準上,分為西草和東草兩大類,西草有5個規格:大草、條草(又分3級)、毛草、草節(又分2級)、疙瘩頭等8個等級;東草有條草(又分3級)與毛草等2個規格4個等級,所以甘草的市場價格上下有差,主要原因就是規格級數各有不同。 在化學研究上,甘草的主要成分有三萜類化合物、黃酮類化合物和揮發油。根據藥效學研究,甘草具有腎上腺皮質激素樣作用,所以能調節免疫功能,抗菌、抗病毒、抗發炎、抗氧化、抗老化、解毒、抗腫瘤、抗誘變、抑制酶活化,能影響呼吸、消化、泌尿、血液、心血管、神經等系統,還能降血脂、降血糖。由於具有消炎、解毒作用,因此對風濕引起的關節腫脹、酸痛、疼痛等有舒緩效果,不過患有高血壓的人應避免服用。 在中醫藥部分,甘草味甘、平,歸心、肺、脾、胃四經。功能主治上因原料加工炮製方法不同,又分為甘草(原材洗淨切片乾燥而成)與炙甘草(也稱蜜甘草,由蜜水煉製而成)二種。甘草能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諸藥;常用於脾胃虛弱、倦怠乏力、心悸氣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癴急疼痛、癰腫瘡毒、緩解藥物毒性或烈性。炙甘草能補脾和胃、益氣復脈,常用於脾胃虛弱、倦怠乏力、心悸動、脈結代等症狀。  

心臟病患輕忽胸痛等病徵 發作易致命

By |2017-11-20T17:14:41+08:0029 10 月, 2017|

台灣工作時數長,其一年已高達2200小時,平均比美國、日本、德國人多達20%至35%,而台灣中壯年族群普遍有「工作習慣症」上身,意指現代人生活壓力大,常加班工作熬夜等生活不正常症候群,導致三高、心血管疾病年紀輕輕就報到,台大醫學院內科教授暨內科部加護病房主任黃瑞仁醫師表示,心臟病有逐漸年輕化趨勢,別輕忽胸痛等徵兆,發作後致命率極高! 臨床上有一名才步入三十出頭的竹科工程師,平常工作加班到半夜是家常便飯,明知家族有遺傳性心臟病史,卻自認壯年有熬夜本錢,連續工作超時,導致胸口劇痛昏倒送醫,醫院研判是突發性心肌梗塞! 黃瑞仁醫師表示,近年來心血管疾病患者常見於四十歲以下的中壯年,臨床觀察顯示,這些人90%有抽菸習慣,多半都有高血脂、高膽固醇、肥胖及缺乏運動等問題,有些人則是因家族遺傳而患病。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些傳統危險因子之外,另一危險因子「生活壓力」已成為台灣人罹患心血管疾病的可怕殺手! 黃瑞仁醫師提醒,心肌梗塞病人發作後死亡率高達10%-15%,近年來因心導管治療的進步,死亡率已下降到8%-10%,心肌梗塞的病人需在12小時內將血管打通,若超過12小時,心肌就會完全壞死。 80%-90%的患者可經由心導管介入性治療來治療心肌梗塞,其中支架置入術可降低血管再狹窄率,目前國內已使用第二代塗藥支架,可大幅降低血栓產生的問題,但患者仍需配合醫師指示服用雙重抗血小板藥物,不可擅自停藥。 黃醫師說明,除了年齡與家族史無法改變外,其他危險因子均可從日常生活及飲食習慣改善,將罹病風險降到最低,年輕人應適度調整自己的生活型態,勿讓工作習慣症上身。   記者蘇春瑛/台北報導】 | 台灣新生報  

芸香

By |2017-12-01T18:08:49+08:0025 10 月, 2017|

芸香有許多別名,例如芸香草、小葉草、雞鬼草、百應草等等,是一種多年生草本常綠灌木植物,屬於芸香科芸香屬,聚落而生,田野間處處可見,夏天時開黃色小花,花團迎風搖曳,芸香花具有濃郁的刺激味道,但曬乾後卻會發出類似牛奶的香味,不同的味道飄散在原野上讓人心曠神怡。 歐洲人稱芸香為恩寵之草,葉片深裂,色綠中帶藍,是撲克牌中梅花造型的根據。芸香入藥部份主要是葉、種子和從葉中萃取出的精油。葉子除了入藥、食用外,也可以做成浸泡液用來清洗眼睛消除疲勞,或將之乾燥後做為殺菌劑用來清潔傷口,在生菜沙拉或雞尾酒中添加少許,可以增添香味,刺激食欲。 芸香葉微苦,富含鐵質和礦物質,少量服用具有引發興奮、抗痙攣的作用,並且能夠強化微血管。對治療高血壓、腹痛和癲癎症有效,尤其是解除肌肉和關節僵直、麻痺特別管用。芸香和山金車合用時,效果加乘、效益卓著,但懷孕婦女千萬不可服用,以免引發流產。芸香的使用一定要經過加工處理如乾燥或萃取過程,如果直接沾觸植株莖液會引發皮膚紅疹和嚴重的光過敏。 由於芸香味重,所以中藥將它名為臭草,藥用始載於「生草藥性備藥」,其性味苦、寒,歸脾、胃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散瘀、消暑去濕、利尿去水、祛風活血、消腫止痛等功效。故臨床上常用於主治感冒發熱、小兒驚風、小兒急性支氣管炎、小兒濕疹、熱毒瘡毒、風濕痹痛、胃痛、疝氣痛、小便不利、濕疹、痛經、經閉,及外用跌打損傷。 根據藥效學研究,芸香具有抗菌、抗蟲、抗腫瘤、抗衰老、抗氧化、解痙鎮痛、強化微血管、促進記憶力等功效。故臨床上用以主治肝熱頭痛、鼻血、腹脹、昏暈、腹內蛔蟲打除、興奮提神’消除疲勞等。

天然完美抗氧化劑 + 抗發炎劑的神奇薑黃素

By |2017-11-22T16:40:07+08:0024 10 月, 2017|

認識薑黃 薑黃是一種薑科薑黃屬多年生草本塊根植物,葉、根與鬱金花很像,花形燦爛但無籽,根莖發達多分枝成叢,主根莖成卵形或陀螺狀肥厚多汁,斷面多呈棕黃色或金黃色,喜歡生長在氣候溫暖、陽光充足、雨量豐沛的環境。薑黃的主要化學成分是薑黃素(約占3.5%)、薑黃油(約占5%)、樹脂、膠質、澱粉、纖維素和水分(約占80%)。 功能主治 薑黃除了磨粉成為印度咖哩、南洋料理與西班牙美食的主要香料外,同時也是一種具有廣泛療效的作物,應用於人身的醫療史超過2500年,應用範圍遍及中國(中醫學)、韓國(東醫學)、日本(漢醫學)、印度(阿育吠陀醫學)、南印度(悉達醫學)、埃及、阿拉伯、希臘(尤那尼醫學)。 本草綱目及新修本草中均記載薑黃,味苦、性辛溫、歸脾肝經;具有活血、行氣、通經、止痛、去風濕等功能,多用於胸脅刺痛、胸痹心痛、風濕痹痛、痛經閉經、風濕肩臂疼痛、氣滯血瘀,包括外用於跌撲腫痛等對治。 現代醫學則多用於慢性心力衰竭、心絞痛、老年非酒精性脂肪肝、B型肝炎、高膽紅素血症、慢性胃病、結核性胸膜炎、高血脂症、原發性三叉神經痛、急性扁桃腺炎、流行性腮腺炎、慢性前列腺炎、骨質增生、骨折腫痛、白癜瘋、脂溢性皮膚炎、痤瘡、尖銳形濕疣等。

何謂「反式脂肪酸」?

By |2017-10-18T15:04:22+08:0021 10 月, 2017|

飽和脂肪酸與反式脂肪酸都屬於壞的脂肪,動物油含較多的飽和脂肪酸,植物油本身不含反式脂肪酸,它必須經過「氫化」作用,才會增加反式脂肪酸,例如:人造奶油、乳瑪琳,其對身體傷害不亞於飽和脂肪酸,美國食品藥物檢驗局(FDA)提醒民眾,盡量少吃為妙。

不量血壓習慣差 百萬人患高血壓不知情

By |2017-10-17T16:13:27+08:0020 10 月, 2017|

現代人飲食習慣不良、壓力大,又缺乏規律運動,高血壓年齡層逐漸下降,然而據調查,台灣有6成5民眾沒有側量血壓的習慣,卻讓造成高血壓的因子充斥生活,導致超過3分之1的人不知道自己是高血壓患者,以國健局統計推算,全台有高達161萬人不知到自己罹患高血壓! 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針對1068位20-50歲台灣民眾,進行高血壓認知度調查,調查顯示,高達8成民眾每天運動不超過30分鐘,4成6民眾喜歡吃油炸食品,尤以20-39歲比例最高,這些不良飲食習慣,導致超過4成40-50歲的人BMI值及腰圍比例超標,暴露在罹患高血壓的風險中。 調查另發現,6成5民眾沒有測量血壓習慣,即便有量,超過6成的人知道血壓值偏高也不會就醫。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董事蔡克嵩教授表示,高血壓可能引起腦中風、心絞痛、心肌梗塞、心臟衰竭、剝離性動脈瘤、腎臟功能缺損、視力障礙、頭暈疲倦等併發症,積極量血壓是避免併發症第一步解決之道! 台灣高血壓學會理事長陳文鐘教授指出,民眾應養成每天早晚量血壓的習慣,即便是國小學童,有家族史或肥胖者仍需注意血壓值。若量出收縮壓與舒張壓分別在160與100毫米汞柱以上,必須立即就醫;收縮壓在140-160之間,應連續一週每天早晚量血壓,若仍偏高則尋求醫師診斷;服藥中的病患,收縮及舒張壓分別在130與80毫米汞柱以上,就須與醫師討論用藥是否調整。另外,糖尿病、心臟病與腎臟病患,可諮詢醫師尋求協助。 如何正確量血壓?陳文鐘說明,以舒適姿勢做在靠背椅子上,雙腳平放至少休息5分鐘,若在冬天,避免穿過厚衣物影響測量數值,可穿著薄衣直接測量,不需刻意挽起袖子;為求謹慎,可量兩次中間間隔1分鐘;若是第一次量血壓者,需兩手都量取較高數值。   作者: 健康醫療網/林宜慧報導

女性多吃莓果 心臟病罹率少三成

By |2017-11-22T16:41:17+08:0019 10 月, 2017|

美國、英國最新研究發現,女性一星期吃三份以上的草莓、藍莓,得心臟病風險最多可減少三分之一。這項發表於美國心臟醫學會「循環」期刊的研究認為,可能是因為草莓、藍莓含有豐富的天然黃酮類化合物,對心血管健康很有益處;葡萄、紅酒、茄子與其他蔬果都含有黃酮類化合物。 研究顯示,黃酮類化合物中的花青素可幫助擴張血管,斑塊也較不容易聚積於血管管壁。與很少吃草莓、藍莓者相比,研究發現吃最多草莓、藍莓的人心臟病風險減少約百分之三十二。有些女性吃很多蔬菜、水果,但卻沒有吃草莓、藍莓的習慣,其心臟病風險還是比常吃草莓、藍莓的人高。 研究首席作者英國東英格蘭大學營養系主任艾汀‧卡希迪表示,研究數據早就顯示,年輕時多吃蔬菜、水果,也許可以降低老年心臟病發生機率。美國心臟醫學會建議,在均衡飲食原則下,不只要食用莓類食物,也要吃其他水果、蔬菜與全榖類食物,盡量讓食物多樣化,才能吃得營養、健康。   文章來源: 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