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慢活

主頁健康慢活

地圖舌、皮膚炎 都是免疫力低

By |2017-11-20T16:51:08+08:0011 11 月, 2017|

地圖舌、皮膚炎是免疫力低下前兆。一名四歲的小女孩,因為發燒、流鼻水就醫,檢查時發現舌頭有多個顏色異常的斑塊,家長說在就診前幾天就出現,書田診所小兒科主任醫師陳永綺解釋,當免疫系統降低快感冒前就有可能發生,家長一旦察覺就須小心孩子可能即將感冒。 陳永綺說,地圖舌目前原因還不明,可能是遺傳或過敏體質,約有百分之三的人揮發生,女性多男性一倍,當免疫力下降時,會破壞口腔正常菌生態,導至舌苔分布不均,舌頭表面造成原本沒有的塊斑,緊接著就可能就會出現感冒症狀,只要讓孩子多喝水、多休息,免疫力回復,地圖舌的塊斑就會消失。 有異位性皮膚炎困擾的孩子,本身就是過敏體質,當免疫系統開始下降,身體無法抵抗環境中細菌和病毒,就會出現泛紅、疹子,家長要小心孩子可能會馬上感冒,要有預防感冒的措施,孩子一旦有胃口不好、精神不佳、缺乏活動力,或其他感冒症狀,就應該儘速就醫讓症狀得以改善。 陳永綺提醒,嬰幼兒的免疫系統還在成長中,一旦感冒更需小心照顧,地圖舌和皮膚炎都是因免疫力下降而起,可能是感冒前兆,須防症狀惡化,萬一地圖舌或紅疹症狀沒有感善,或者出現其他疾病徵兆,就必須讓醫生診斷,服用藥物治療疾病。 作者: 【記者陳敬哲/台北報導】 | 台灣新生報  

在辦公室吃飯大NG 心情最不快樂

By |2017-11-08T20:05:12+08:008 11 月, 2017|

今天要去哪裡吃午餐呢?想必許多辦公室粉領族每天為了這問題苦惱。英國近日發表一個有趣的研究,發現上班族吃飯的地點能影響他們的心情以及工作快樂指數,在辦公室或公司休息室吃飯,是最多上班族不喜歡的選擇,也會讓他們情緒較低落。 根據英國《電訊報》報導指出,英國Kingsmill公司與蘇塞克斯大學(University of Sussex)共同進行的研究發現,上班族在不同地點吃午餐,會影響他們的心理狀態與快樂指數。在沙灘上、有和煦陽光與微風吹拂,是最舒服怡人的用餐環境,讓人下午工作更有幹勁,快樂指數提高17.04分;不過這樣的環境當然不是想到就到得了,因此上班族第二個選擇就是公園綠地的長椅上,或是回家吃、出外吃都會讓人心情較放鬆。 最糟糕的就是中午休息時間,還必須留在辦公室吃,讓人心情快樂指數下降1.42分;在茶水間、休息室吃午餐,也會讓上班族沒有吃午餐該有的快樂與放鬆感,反而會在下午工作時更感疲憊。因此,研究人員鼓勵員工應該要在吃飯時間出外走走,才能適時釋放工作緊張壓力。   作者: 華人健康網 記者羅詩樺/編譯

吃西藥該配胃藥?破解用藥4迷思

By |2017-11-20T16:58:11+08:006 11 月, 2017|

國人用藥量龐大,光藥費就占了健保費了1/4,然而用藥習慣卻不見得夠安全,除了聽信地下電台所販售的來路不明藥品,即使是到醫療院所拿藥,使用與保存也充滿迷思,三軍總醫院臨床藥學部藥師葉爵榮指出,許多人認為服用西藥,勢必要「買一送一」配胃藥,就是最常見的迷思之一。 *吃西藥都該配胃藥? 許多人認為西藥傷胃,需要搭配胃藥來保護胃壁,不過胃藥多數是制酸劑,可能會因改變胃部酸性環境而影響藥品吸收,比如讓腸溶劑型藥品提早在胃內釋出、或導致藥品被胃酸破壞;此外,長期使用制酸劑,反而會刺激胃酸過度分泌,並利於胃的健康。 *藥品一律飯後吃才好? 用藥時間點應該依藥袋上的建議,而不是依個人的習慣,比如部分口服藥可能受到食物干擾,導致作用時間延後或影響治療效果,就會建議空腹時先吃。在沒有特別的指示下,「空腹用藥」的定義是指飯前1小時或飯後2小時服用。 *吞藥未必需要配水? 這不是一個好習慣,因為水量不足可能導致藥品沾黏住食道,造成食道潰瘍,服藥時建議使用200-300毫升的水,溫度約20-30℃的冷開水,以免過高水溫提早溶解藥錠或膠囊外殼。 *藥品放冰箱可保存久一點? 從醫療院所領回的藥品,最好的保存方法就是放在原藥袋、置於室內陰涼乾燥處,才不會混淆用藥或不清楚用藥的指示。放在冰箱無法延長保存期限,且藥品從冰箱拿進拿出,溫差造成水氣凝結,反而更容易導致藥品受潮,因此若沒有特別的指示,不建議把藥品放在冰箱內。   文章來源: 華人健康網 記者張雅雯/台北報導

小孩患牙周病 免疫失調病程快速

By |2017-10-31T16:45:05+08:001 11 月, 2017|

大多數人以為牙周病是中老年人的專利,小朋友不會受牙周病威脅。但醫師指出,觀念大錯特錯。據資料統計,10至20歲的青少年,在牙周病患中約佔0.2%,機率雖小,但仍會發生。多因「伴放線桿菌」引起,且病程發展迅速,推測是免疫系統失調所致。 台大醫院新竹分院牙周病科主任吳金俊表示,牙周病是因齒齦炎,牙周炎和齒槽骨的病變引起,也就是牙齒的「地基」出問題,多好發在中老年人。但以自己20年來門診資料分析,初犯牙周病的患者,年齡層在10-20歲間者仍佔0.2%。日前便有1位14歲男童,牙齒有搖晃現象,於是由母親帶至牙科就醫,經診斷後證實為牙周病。 吳金俊醫師表示,青少年或兒童牙周病的特性是疾病的進展極為迅速,短時間內即會造成嚴重的齒槽骨破壞;侵犯的部位初期多侷限於正中門牙與第一大臼齒,若未及早治療,往往會擴散到鄰牙。 此類牙周病的感染源經細菌培養發現,多與「伴放線桿菌」類細菌相關,另外,有些醫學文獻報導則指該疾病與遺傳有關,患者的兄弟姊妹常出現類似症狀,推測是染色體上的遺傳基因異常導致白血球功能低落、免疫系統失調所致。 吳金俊醫師指出,青春期牙周病的治療方式仍以去除感染源為主,只要及早治療,將牙根周圍遭細菌侵入的組織清創、牙根面整平,並視情況合併使用抗生素療法大多能將病情控制下來。 牙周病非成年人的專利,孩童換牙後若有牙齒過度搖晃、X光片顯示牙根提前吸收與牙周齒槽骨萎縮、乳牙過早脫落等現象時,應儘速就醫。   文章來源: 記者黃子倫/台北報導    華人健康網

半夜起床別看時鐘更好入睡

By |2017-11-20T17:10:12+08:0031 10 月, 2017|

半夜醒來上廁所後,別看鬧鐘,更好入睡。北市聯醫中興院區陳彥蓉藥師表示,半夜醒後看鬧鐘,常讓人緊張,不如不看。另外酒精雖然有暫時幫助入睡的效果,但在身體代謝之後反而有中斷睡眠的反彈效用。陳彥蓉藥師指出,若老是在想起床時間快到,往往讓人睡意減弱,看鬧鐘後,很多人就睡不著,主要是心理因素。 此外,以酒助眠,長期來看不僅無效,還往往讓人愈喝愈多,引發酒精性神經炎或酒精性神經肌肉炎,全身無力。豪飲也會引發胃出血。偶爾攝取少量酒精雖不至於產生太多問題,但有些人往往愈喝愈多,終於成癮,增加身體損害科。酒癮患者剛開始停止飲酒時,多數出現明顯睡不著的戒斷症狀。 醫師指出,不少患者一直到發現肝硬化或神經病變,才知道已染上不易戒斷的酒癮。研究顯示過量酒精與多種癌症的發生相關,包括口腔癌、食道癌、肝癌、腸癌,咽喉癌等,故飲酒必須謹慎節制。   作者: 【記者萬博超/台北報導】    台灣新生報

太愛吃肉! 30歲女腸道長13顆息肉

By |2017-11-20T17:29:37+08:0022 10 月, 2017|

肉食族注意!長期吃太多肉加上飲食高油脂、低纖維,小心引來大腸癌的前身-腺瘤型息肉。一名30餘歲的外食族陳小姐,不但三餐不正常進食,晚餐常常燒烤、涮涮鍋樣樣來,偏好肉食的她更每週吃3-5次炸雞排,直到去年初接受健檢,才發現腸道內竟長出13顆息肉,還好檢查是良性,當下立即進行切除,杜絕可能造成大腸癌的後患。陳小姐自述,長期飲食不正常的她,以往並沒有習慣健康檢查,直到年初因公司安排做健檢,才發現自己的腸道內,長出多達13顆大小約2公分的息肉,嚇得她切除息肉後再也不敢嗜肉成癮,開始維持少肉、少油炸、多蔬果的正常飲食。 根據國健局發佈國內大腸癌篩檢數據,50-69歲的糞便潛血檢查結果呈陽性者,進一步接受大腸鏡檢查後發現近3成6有息肉,更有約8%確診為大腸癌。而健檢中心院長楊培鎮醫師表示,該中心針對院內800餘位接受過大腸鏡檢查的民眾調查,發現約2成息肉患者中,有7成以上是需要切除的腺瘤型息肉。他解釋,腺瘤型息肉是大腸癌的前生,通常經糞便潛血檢查陽性的患者,息肉的大小已大到造成出血情形,但一些檢查為陰性者,其實可能已存在息肉卻未被檢出,上述陳小姐就是這類案例。 大腸癌發生率雖是國內10大癌症之首,但較其他癌症更易預防;楊培鎮建議,日常飲食把握3低(低油、低鹽、低糖)1高(高纖維質)原則,運動維持333原則(每星期至少運動3次、每次持續30分鐘、運動時心跳達到130),並定期做腸胃鏡檢查,即可有效預防。他強調,25歲以上的高危險族群,如愛吃肉、少吃纖維質食物、有大腸癌家族病史、家族性大腸息肉症或發炎性大腸疾病等,建議40歲以下每5年接受1次大腸鏡檢查,40-50歲者每3-5年1次,50歲以上者則每3年1次,避免腸道與息肉問題增加罹癌風險。   作者: 健康醫療網/林宜慧報導  

外食肥!近半上班族BMI超標「水蛇腫成水桶腰」

By |2017-10-25T11:34:38+08:0021 10 月, 2017|

多吃少動、靠美食紓壓,台灣上班族飲食習慣NG連帶身材趨向「圓柱體」!台灣肥胖醫學會調查顯示,上班族幾乎全外食,一半以上有吃零食、下午茶、宵夜的習慣,用餐必備含糖飲料,導致近半數BMI超標,甚至近兩成腰圍過粗。 對吃來者不拒甚至靠吃紓壓,台灣上班外食族恐陷入吃「肥」危機!根據104市調中心針對全台25到40歲上班族進行飲食調查,台灣上班族多屬於外食族,偏好炒、煎、油炸品,加上愛吃零食的習慣高達八成,導致近兩成腰圍過粗,超過三成餐餐吃到九分飽,甚至慣性一日多餐,另外有半數上班族平均三天一次宵夜或下午茶。 台灣肥胖醫學會秘書長林文元醫師分析,上班族飲食高油脂、高糖分,而且用餐搭配含糖飲料,一個月恐怕爆肥三到六公斤,根據飲食偏好分類,「肉食暴龍族」跟「素食油油族」,可能攝取過多油脂造成體脂飆升,「澱粉過剩族」常見主食搭配高油脂烹調方式,三成二BMI值呈現肥胖,此外,「甜食狂熱族」4成4的人BMI值過重,其中女性有22%腰圍超過80公分。「譬如說外面的蛋糕、麵包都很好吃,有一群人是專門去吃下午茶或早午餐,那個會吃很多,另外有些人是午餐不吃,想說吃下午茶,可是正餐不吃吃那個,結果那個也吃過量又不均衡。」 林文元強調,「適當飲食+運動+減少油脂吸收」是健康瘦身的三大要素,上班外食族們選「對」的食物最重要,掌握多蔬果、少油脂原則,烹調方式以水煮、清蒸為主,避免選擇表面太過油亮的菜餚,必要時可稍微過水去油,運動方面,每天進行輕度到中度運動,至少累積三十到五十分鐘,一週最少一百五十分鐘,以消耗多餘熱量。   中廣新聞網(陳奕華報導)

何謂「反式脂肪酸」?

By |2017-10-18T15:04:22+08:0021 10 月, 2017|

飽和脂肪酸與反式脂肪酸都屬於壞的脂肪,動物油含較多的飽和脂肪酸,植物油本身不含反式脂肪酸,它必須經過「氫化」作用,才會增加反式脂肪酸,例如:人造奶油、乳瑪琳,其對身體傷害不亞於飽和脂肪酸,美國食品藥物檢驗局(FDA)提醒民眾,盡量少吃為妙。

不量血壓習慣差 百萬人患高血壓不知情

By |2017-10-17T16:13:27+08:0020 10 月, 2017|

現代人飲食習慣不良、壓力大,又缺乏規律運動,高血壓年齡層逐漸下降,然而據調查,台灣有6成5民眾沒有側量血壓的習慣,卻讓造成高血壓的因子充斥生活,導致超過3分之1的人不知道自己是高血壓患者,以國健局統計推算,全台有高達161萬人不知到自己罹患高血壓! 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針對1068位20-50歲台灣民眾,進行高血壓認知度調查,調查顯示,高達8成民眾每天運動不超過30分鐘,4成6民眾喜歡吃油炸食品,尤以20-39歲比例最高,這些不良飲食習慣,導致超過4成40-50歲的人BMI值及腰圍比例超標,暴露在罹患高血壓的風險中。 調查另發現,6成5民眾沒有測量血壓習慣,即便有量,超過6成的人知道血壓值偏高也不會就醫。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董事蔡克嵩教授表示,高血壓可能引起腦中風、心絞痛、心肌梗塞、心臟衰竭、剝離性動脈瘤、腎臟功能缺損、視力障礙、頭暈疲倦等併發症,積極量血壓是避免併發症第一步解決之道! 台灣高血壓學會理事長陳文鐘教授指出,民眾應養成每天早晚量血壓的習慣,即便是國小學童,有家族史或肥胖者仍需注意血壓值。若量出收縮壓與舒張壓分別在160與100毫米汞柱以上,必須立即就醫;收縮壓在140-160之間,應連續一週每天早晚量血壓,若仍偏高則尋求醫師診斷;服藥中的病患,收縮及舒張壓分別在130與80毫米汞柱以上,就須與醫師討論用藥是否調整。另外,糖尿病、心臟病與腎臟病患,可諮詢醫師尋求協助。 如何正確量血壓?陳文鐘說明,以舒適姿勢做在靠背椅子上,雙腳平放至少休息5分鐘,若在冬天,避免穿過厚衣物影響測量數值,可穿著薄衣直接測量,不需刻意挽起袖子;為求謹慎,可量兩次中間間隔1分鐘;若是第一次量血壓者,需兩手都量取較高數值。   作者: 健康醫療網/林宜慧報導

Go to Top